经验与同情的分析教育

时间:2023-11-26 12:39:03

(一)经验

对孩子最开始的教育一般是这样的: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布置各种富含知识成分的事物,比如字母表、玩具、图片、音乐等,让孩子在成长中通过触摸和摆弄物件而慢慢认识这些物件,然后在特定情况下,让孩子在繁多的物件中指出特定的物件,并说出这些物件的名称及特点。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的过程。孩子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建立在事物本身的位置之上,在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教育者会让孩子将事物的各部分相互联系,通过分析和比较事物的特征,从现象到本质,对这些事物进行理解性的认识,从而将事物各部分所产生的冲突理解为是由每一部分自身的变化导致的。

经验与同情的分析教育

这里没有讨论因果的概念,也没有讨论手段和目的的概念,我们只是对人类通过各种事物获得各种应用这一事实进行了说明。事件的结果和过程决定了人的经验。孩子早年实物分析的对象包括人体本身和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人的活动和遭遇一方面与自己的身体有联系,另一方面与周围和自己紧密相关的事物有联系。我们需要通过提示教育来实现这类教育,精英教育者总是会在孩子接受本国本民族的总体概况之后,才引导孩子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知识等进行了解和认识。说明和联合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两个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孩子对环境中的人展开经验形式的观察,从而让孩子了解人,和认识人。精英教育者在教授孩子国语时,会在孩子反复练习国语的过程中,为孩子讲授国语涉及的整个范围,这样一来,孩子就能为下一步学习文体和语法做好准备。通过综合的概括对相互联系的事物进行说明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对教育形式的探讨往往涉及对哲学的探讨。

(1)思辨

人在分析和说明经验范围时,常常会涉及因果关系问题。对青少年来说,当这种因果关系在意识中出现时,他们需要考虑如何从物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视角来阐述这一问题的本质。

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指出问题,精英教育者要求孩子在探讨事物时,首先指出探讨事物的手段和目的以及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揭示事件间的制约性、依赖关系等。比如,让孩子描述一个机器的运转情况,孩子能够说出机器运转的快慢对部件的促进和干预等状况,还能观察到机器的轮子、齿轮是否在进行运转等。控制结果并使结果引人注意是这个学习过程首先要实现的。同时,精英教育者还会让孩子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发现钟的摆动与齿轮的转动相互联系,研究射击需要将机械热与火药爆炸相互联系,蒸汽的膨胀需与蒸汽的冷缩相互联系。

做任何实验都需观察其中的变化过程,还要从总体上把握实验结果,对于那些残余的部分,同样要予以重视,以保证整个实验的完整性。而在观察出不为人知的结果时,需要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和相互联系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这时,孩子就能通过猜想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英教育者在实验或教育中会对孩子做最详尽的描述,但又会从这些详尽的描述中对孩子的思想进行启发,力求孩子做到冷静观察一切事物,反复检查一切结果,孜孜不倦地追求一切真理。这样孩子观察事物就不会只限于表面,也不会对未知事物产生惊讶和恐惧,更不会因不感兴趣而走神。将来,孩子就能将概念、定义、思想相结合,将教育与哲学探讨相结合,最终以物理学的形式共同归结于思辨系统。

(2)鉴赏

审美产生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留意观察。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周围的事物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区别。最初,在孩子眼中,色彩、图片、形成对照的东西、运动的事物等都是美的,当他们产生审美疲劳之后,他们对这些事物的心情将归于平静,但对了解新的事物又会表现得跃跃欲试。这时,精英教育者就会意识到让孩子探讨美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会要求孩子在一系列寻常的现象中找出美的现象并说明它,接着再将美的现象分解成美的部分进行一一分析,最终使每一部分都具有鉴赏价值。例如,让孩子为灌木修剪树枝,再从树枝上取下一片叶子制作标本;让孩子摘下一朵花戴在好朋友的胸前,以此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等。而当孩子出现错误分解的时候,比如将一朵花扯成几瓣,精英教育者就会对孩子进行训育。

鉴赏美需要将美的最简单形式、美的联结形式以及美的新组合形式相结合,而所谓审美,就是从有趣和感人的现象中将美的现象揭示出来,从华丽的装饰中将美的实质揭示出来,从生动的修辞中将美的思想揭示出来,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将美的内容揭示出来。然而,但凡对美的分解都是为了便于理解整体的美,因此,分解的目的是为了美的综合。只有对美的整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将其分解成更加细致且便于欣赏的局部。越小的对象越简单,我们也越容易对其产生明确而清晰的鉴赏判断。精英教育者会让孩子学会鉴赏得体的行为,之后再要求孩子实践这些行为。那么,这些得体行为从何而来呢?实际上,它们是从艺术中、从交际中、从礼节中以及从语言表达中而来。由此可见,美的行为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它们其实并不困难。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远离生硬且做作的行为是成为精英的标准之一。而审美分析的教育正是精英的培养方式的一部分,对这部分的哲学探讨显然并非易事。

(二)对人类的同情

分析唤醒他人同情心的交际行为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先将良莠不齐的感情转移到感觉运动上,并使这种感觉运动在每一个人的意识中生根发芽,这样同情自然就能产生了。人想理解他人的感情,就必须先理解自己的感情,换而言之,理解自己的感情是理解他人感情的基础。精英教育者不会一开始就让孩子去发现和了解人类心灵活动的各种形式,而是会在此之前,先让孩子了解自身心灵活动的表现形式。

培养青少年的同情心需要从引导孩子学会感情表达入手,一般步骤是先让孩子摆脱任性的表达方式,学会人类情感常用的表达方式,之后再慢慢让孩子了解情感的范围和界限,最后让孩子明白何为情感的轻重。这样才能在交际中逐渐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不能总是处于无法被人理解的状态。以这种做法来严格要求自己,孩子才能在交际中避免被他人误解,才能防止自己在语言表达上中伤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内部心理的修养。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深入以及对他人了解的加深,这种内部心理的修养将逐渐增强。这时,人的心灵就会因深受这种修养的影响而越来越容易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表现,从而消除对他人的反感。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教养呢?精英教育者告诫我们,必须让孩子的每一个特点清楚地达到崇高诗意的境地,为实现这一点,孩子在心灵里既要有模仿别人的意识,又要拥有自制的意识,否则,孩子的心灵将会因超越实际和超越同情而陷入无休止的幻境。

(1)对社会的同情

只有以人们相互帮助、相互适应的需要为出发点,才能对交往礼节和社会制度进行探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服从和协调的形式,如何通过教育来说明这些形式呢?实际上,通过教育来说明这些形式就必须以人类的需要为基础。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教育,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他们自己所处的位置,比如在家庭中的位置、在社会中的位置等;其次,让学生理解自己之所以能生存的全部条件以及对他人的依赖性;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同情心把感受到的全部生存条件化为对所有人的依赖性。了解了这种关系之后,再继续对社会活动展开了解。当学生能够长期适应这种探索和了解的过程,他们就能学会珍惜眼前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样,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不会损害我们稳定的社会秩序,甚至在需要维护这种社会秩序时,他们还会第一个站出来。

一个人若是在青年时期体力过人,精英教育者就会让他尽量观察军事活动,从而引起他对军事的兴趣,并以此来激发他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热情。军事强大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表现,青少年对军事的崇拜和热爱在早期就已经形成。但是如果在培养孩子爱国之心的教育中,教育者如不善加引导,就会使孩子陷入崇拜暴力、追求野蛮以及崇尚军国主义的怪圈。显然,这种结果并不是教育者的目的,它只会损害教育。爱国教育需要从国家的各项制度入手,为孩子讲述这些制度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当这些美好的国家制度在孩子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时,孩子的爱国热情自然可以被激发出来。精英教育者会时刻提醒孩子: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勇敢的人,就必须在其岗位上发挥出他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时刻以正义的制度来限制自己的言行。

(2)宗教

宗教以人类普遍依赖性的同情为自然原则。教育者要时刻提醒孩子,人们的感觉在哪些地方会受到限制,还要提醒孩子,任何傲慢的行为都是自我毁灭的前奏,因为所有的傲慢都是对自我力量的夸大,这种错误的认知只能使人们在面对真正的困难时变得不堪一击。自负的人不会崇拜他人,因为他们唯一崇拜的就是他们自己。崇拜他人的人会变得恭顺而谦虚,因此,让孩子适当地学会崇拜,可以防止孩子变得自负。观察人类的生活和自身命运的进程,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孩子可以认识到生命和享受的短暂,可以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可以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可以认识到财富价值的两重性,可以认识到工资与劳动之间的关系等。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孩子学会节俭,让孩子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还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我们的大自然,让孩子了解自然的需要,并充分给予大自然以力所能及的保护。也许大自然不会对每一个关心和爱护它的人都给予回报,但我们仍然需要让孩子懂得因果循环的道理,还要使孩子明确,这种因果循环只限于自然范围内,而不会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角逐中。

宗教是心灵的休息地,可以让孩子的心灵摆脱一切欲望、顾虑以及其它烦恼的思想,暂时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自由境地。众人集会于教堂,虔诚地向教会祷告,使心灵将获得暂时的休息。在这种集会中,自然也少不了孩子的身影。而孩子在接受宗教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思想的清醒,不要被华丽的谎言所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