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育的最高境界

时间:2024-06-29 02:17:05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亲严厉的管教就相当于一个集权专制的政体。落后的政体对公民的危害是巨大的,不当的管教对孩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所以,像管理公民一样管理孩子显然不可能。但是,作为训育者或家长,我们已为自己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也就是绝对不在没有重大情况发生的时候干扰孩子的正常交往,因为大人的干涉会使孩子的交往变得不自然,最终演变成为勉为其难的客套和礼貌。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询问他们,并了解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每个孩子做了什么。我们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调解纠纷,而是引导他们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发生矛盾的每一个孩子应有的帮助,绝对不使正义受到任何程度的损害。除了这些事情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对孩子的有意义的教育是让他们学会自动贡献出他们自己或者他们应得的东西,这也就是他们今后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素质。如果孩子已经被训育一段时间,那么我们绝对不会让孩子将自己的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因为只有大家眼中的共同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任何人都不得随意编造出一个主观的“正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盲目地认定,我们可以用一种更为正确的“正义”代替公认的“正义”。

我们再来说一说“善良”与“仁慈”。很多人无法区分它们,但其实,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因此,虽然它们都是人不可缺少的品质,但却很少以同等的地位出现。如果仁慈可以成为一种显著的性格特征,那么二者就必须要得到一样程度的关注,也就是说,在性格的组成部分中,应该有仁慈的一席之地,我们有必要使性格中的仁慈观念成为我们进行道德评判的标准。可惜的是,这些正确的观点却从来没有获得过哲学家的关注。

训育的最高境界

我们在教堂祷告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除了宁静和沉稳的反省之外,我们什么都不缺。”但人类的悲哀之处就在于,“仁慈”只是在情感上被认可、被传送,但却从来没有被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于是,仁慈就被性格中的冷漠逐渐吞噬掉。所以,要使一个人保持纯粹的仁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仁慈作为性格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应当先激发自己的同情心,因为同情心和仁慈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在这一点上,训育和普通教育的理论是一致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对这两者产生一种熟悉感,即注意到它们是相似的,是很好的“伙伴”。我们最好让孩子感受一下痛苦和被忽视,这样他们才知道同情和仁慈的可贵,才能主动认识到仁慈的意义,而不是需要我们强制灌输。

当我们分析仁慈的时候,理解和赞赏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冷静和沉着是有必要的,我们要让孩子在脑中静静回想关于仁慈的画面和各种有关的小故事,用自己的想象力强化内心。但是,仅仅依靠感化来使他们获得仁慈是片面的,而单纯的干扰也无法使他们的性格得到升华。其实,如果孩子可以自动自发地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获得自己内心的情感加工,我们便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行动,并能够安静欣赏他们的情感表现。所以,我们不应当用自己的权威去影响他们,而是应当采取缓慢的态度,尽量使赞美延长。

我们还要注意,除非我们的心智已经变得坚定和成熟,并拥有了一定的智慧,否则,这种仁慈的情感很容易就会消逝,并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败。因为这种性格极有可能会被后来所谓的“智慧”看成幼稚,或者是年轻时的无知,慢慢地,我们的单纯思想很快就会被一种属于承认的自我约束力打压下去。如果仁慈的性格一直被冷漠对待,那它就会渐渐消逝,之前所做的训育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换言之,我们最担心的的就是单纯的天性被社会过早的熏陶。

就人的本性而言,世上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人,一种是“善良”,一种是“自由”。善良的人在别人感到快乐的时候,也会感到快乐,他往往喜欢平静,常常是做出让步的一方。而崇尚“自由”的人呢?他们的内心往往很坚定,从来不畏惧困难,他们敢于和命运抗争,并喜欢嘲笑“善良”的人是懦弱的,而且经常无情地斥责他们。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性格上的差别,不过,二者虽然迥然不同,但却不会相互抵制和对立,这两种品格存在于性格之中,有可能被一个人同时拥有。在此,我们可以用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来解释。例如,“心灵”和“欲望”两个词语,我们可以说,那些有欲望的心灵本身就包含着各种兴趣与厌恶,所以,即便是最初崇尚自由的人,内心也可能具有善良的一面,只不过性格中的客观部分占主导,主观部分不能起到大的作用而已。

当我们需要的行为更加复杂时,我们所能做的决定范围也会增加。“仁慈”作为一种性格,与社会的东西往往不相容。准确地说,我们内心的自由并不是自动自发地遵守自然法则。如果我们的内心缺少“仁慈”,自由的内心就会变得冷漠而高傲,所以,自由至此就会往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善良”和“仁慈”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么,如何正确阐述自己内心的自由理论呢?其实,这是哲学的任务,其次才是教育学需要涉及的。如果我们非要对内心的自由做出深刻研究的话,结果必然会混乱。我所要表达的观点是,我们不应该对孩子建立太过统一的自身观念,因为他们应该按照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属于自己的统一性。

我在理论上介绍了很多,在实践方面,我选择沉默,因为我只是告诉大家最根本的问题,至于如何应用,大家要自行领悟。大家可以推测,我们完全可以获得教育学中更加精密的理论知识,还以推测,只有通过这些理论知识,我们才能解释西塞罗、埃皮克特以及柏拉图等哲人著作的教育意义,如果我们对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也会知道和教育学密切相关的宗教历史基础是怎样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将所有观点混合到一起,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只能详细地阐述一种观点。囫囵吞枣不符合我们当前教育的要求,我们教育的根本并不是灌输什么高深理论,而是引起人们的思考,促使大家自动自发地改变自己或他人,即根据提到的基本要求,自行思考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

培养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具体方法,我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我要说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抛弃怜悯与同情,因为成熟的心理可以使情绪得到有力的控制,这种良性循环一旦被激发并保持住,就可以使性格进一步完善。在这里,我有必要提一下实践哲学,这种学科可以作为精英教育学的补充,是道德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