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育可以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在适当的时机爆发出来,也可以是一个人正常的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通俗地说,训有可能使人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也有可能使人对某个事物彻底厌烦。在抑制情感的过程中,训育一般会尽量的隐藏容易对孩子引起情感的事件或事物,或者把本来看似重要的事物说成是无关紧要的。
如何使孩子避开一定的事物呢?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事物转移,使其离开孩子的学习范围或者移动范围,并对学生进行远离该事物的心理强化,或者直接强制性地隔离。这样,学生就不会对该事物产生感情,或不能直接感受到该事物的各种影响。
对一件事物一直忍受,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对先前已经忍受过且成为习惯的事物视而不见。这就是由努力驱除这种习惯所引发的反应。
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可以通过一定的循循善诱来建立,但这并不是说每一种诱导都能使孩子产生情绪的波动或浓厚的兴趣。然而,训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的兴趣高涨,因此必须想法设法通过改变孩子的身体活动或者心理活动,来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诱导。
一味地压制和控制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反感,这时候,只要出现一种反抗,即便是心理上的反抗,这种矛盾就会由压制变成强迫。因为孩子的某种行为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训育者对这种行为和缘故所做出的具有刺激和压制行为的表现,就是我们熟悉的惩罚或奖励。无论是压制、强迫,还是惩罚,都有联系与区别,训育就是将这几种方法融合起来,产生一种综合性的影响措施。
进行训育管理有时候必须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强迫手段,它可以让人感觉到一股强大力量的存在。所以,按照以前的假设,依照训育的各项管理章程实施强迫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知道,强迫或压制的目的仅仅是完成教育任务,而不能有其它的理性或非理性的意图。在应用这些措施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情绪的稳定,要沉着冷静,不可牵扯到主观的情感,更不能拖拖拉拉。但这件事情过去之后,一定要尽快淡忘,不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旧事重提。
我们把一个国家的治理和一个家庭的经营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惩罚的一些基本理论,但这些理论有可能是缺乏说服力甚至是片面的。但我仍然要提一下这些敏感的话题,因为它们对我们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必须要把违反“国家警察”或“家庭警察”的违法同违法本身区别对待。所谓“违法本身”,就是产生了一种不良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对周围的事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就是说,这些违法行为不管是否有这方面的惩罚规定,我们按照伦理,都应该对其做出一定的惩罚。在惩罚的程度方面,我们一定要斟酌再三,要自信分析违法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训育则不同,训育的依据是对方还没有做出行动时的主观意图,意图不明显或没有被察觉的时候,惩罚要尽量轻。也就是说,越不明确的行动或意图,惩罚就应该越轻。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孩子了解家庭警察的威力并牢牢记住,惩罚措施依然可以根据所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但是,训育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惩罚必须具有积极性,也就是能够激发受罚者积极向上,而不是对他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规范惩罚措施,还要对惩罚的轻重等级有一个非常明确且正确的划分。对于国家来说,惩罚等级的划分尚且困难无比,而对于家庭更是如此。在家庭的教育中,一切大事必须划归为小事来处理,也就是不能兴师动众。所以,管理要根据一定的有节奏的步伐展开。
通过这样的步伐,孩子就可以从心里感觉到,他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不是作为一个不懂事的孩童或学生被看待的,而是被当作一个社会上的公民。所以,孩子在训育过程中,必须要打好自已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正确的训育就是某种程度的自我管理课程。
训育的步伐和其它教育方式的步伐可能不同,它不是短暂的,也不具有爆发性,它是连续不断的,能潜移默化地深入孩子的内心,并且渐渐停止。正确的训育给人的感觉是陶冶情操,而不是强制。虽说受教育者可能感觉不到丝毫陶冶的感觉,但陶冶却是实际存在的,即便它极力掩饰这种作用,但也无法避免暴露自己的意图,以便让人听够理解其中的内涵。
如果训育对人并没有什么益处,也不会让人感觉有丝毫的进步,那么,人们也就不会推崇这种经常使人的快乐得到限制,并处处压制人的教育。即便训育者有很高的权威,如果不能使受教育者受益,那受教育者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无形的抗争。所以,训育者不能用任何欺诈的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思维,不能违背自身的目的而让孩子接受看似正确的“真理”。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触发学生对训育者的抵触情绪,如果两种力量产生了对立,那训育的失败概率将会变得很高。就像在学校,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这位老师再优秀,也很难将学生教好。同理,如果孩子对训育者的力量和善良产生了怀疑,那这个孩子对训育者就不可能坦率和真诚,他会变得很敏感,因为一种使人感到陌生的、不热情的训育是无法使人心服口服的。
训育无论是否能引起人的情绪或情感的变化,其作用都只是让孩子对其产生认同感。正在进行训育的学者一定要利用自己的努力逐渐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肯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自身的影响力。训育是对孩子感兴趣的教育的一种补充,这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最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训育的难度就会逐渐加大,就像一个想自己管理自己的小青年在训育过程中被施加了各种各样的限制,而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赖。更为重要的是,他得不到关于心灵的任何可能的安慰。如果在这个时候,训育者还是不及时终止训育的话,那么该青年拒绝教育和强烈反抗的念头将会越来越强烈,很快,他就会摆脱训育的控制,甚至会走向歧路。正如人的勇气的增长的速度,这种不愉快的师生关系会逐渐升级,直到被一个导火线激发出矛盾。
此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训育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说训育是由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与许多种不同的行为组成的教育手段,但更贴切的解释是,训育是一种连绵不断的、需要时间的工作,只有在涉及教育目的的时候,训育才会利用惩罚、奖励以及与之类似的手段。老师和学生、训育者和被训育者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存在于相同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或争执。就好像接近一个熟悉的人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情绪状态,对于这种情绪状态,我们不能忽略,而是应该认真仔细地分析。如果这种情绪状态是危险的,或者有产生危害的隐患,那么教育者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减弱这种状态。
例如,对于家庭教师,家长可以有意地将其与学生的房间分割开来,避免他们因同处一室而产生尴尬或矛盾。
对于有利的影响或情绪状态,我们要尽量加强它的效果,并利用这种效果塑造学生的性格和思想,直到他们的情商已经定型且不会改变。不过,无论是直接塑造,还是通过思想熏陶潜移默化的塑造,都必须要保证其成功率。
所以,训育不光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管理方式,还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人际交往艺术。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教育者应当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教育者相对于学生一定要有明显的优点,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信服感。这个感觉能产生一定的诱导和影响作用,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朝着训育的目的前进。
训育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认同,如果这种认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那学生就很难得到心灵上的升华和发展,只有教育者停止责备,学生才有可能完全接受他。但是,教育者必须让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也就是学生已经得到的认可有随时被取消的危险。这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个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如果一个教育者整天将责备挂在嘴边,那么学生的情绪就会异常不稳定,这是学生的自尊心在起作用。所以,教育者不是不能责备,而是要在责备之前摸清学生的自尊心程度,不能盲目地认为孩子可以依靠自尊心调整自己。也就是说,孩子的自尊心一定要以能够承受责备为准,不能超出这个限度,也不能达不到一定的强度。
对孩子的赞许也是一样的,必须要在他们应当受到赞许的时候进行。另外,有一点同样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可塑性如何以及采取怎样的训育措施才是最正确的。这就需要训育者仔细的观察孩子身上有哪些显著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孩子的言谈举止来判断孩子是否具备基本的礼貌,以便因材施教。训育者在刚开始的时候,要从一个点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包揽全局,妄图使孩子在短时间内到达一个理想的水平。就像是一排火把,一个人不可能一次性将其全部点燃,而应当循序渐进地进行。所以,教育者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先用尽可能少的教育方式或措施得到少许的效果,然后慢慢扩大这种效果,直到达到最初的目的。
通过适当的责备和认同来使孩子心情愉悦,这就是训育魅力的体现。训育的技术并不是传授得来,而应该是训育者对自己、对人生的的感悟,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
训育孩子有时候必须采取强制的措施,或者是比较激烈的批评与刺激,孩子不听话时,这种方法更是不可缺少。但同时,教育者一定要慎用,而且要始终伴随着理智而温和的态度对批评和强制加以控制,并且孩子改正后,要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使孩子感受到爱。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训育方式必须是在孩子异常顽劣或确实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时才能进行,训育者不能因为自己主观的感情而任意行使。
一位优秀的歌手会逐渐审视自己,发现自己音色及音调的特点并加以利用。训育者也一样,他们会逐渐摸索学生思维方式的规律,这样做不是为了满足什么好奇心或求知欲,而是通过一种内省和自我批评来找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对于歌手来说,他必须在练习的时候保证自己的发音稳定性和协调性,在正式表演的时候,他也必须要随机应变,而且,他必须对自己的喉咙以及心肺器官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同理,对于训育者来说,在教育刚刚开始时,他们可以采用一种极为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这并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对情况的一种细致观察和了解。因为学生的性格、情感和意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规律的变化。我们通过观察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规律,才是主动训育的最佳时机。
在对学生进行教导的时候,不要因为同样的事情而再三提醒孩子,如果非常有必要,也不要超过三次,因为每增加一次,效果将会降低很多。因此,必须去除训育的过程中一些使人厌烦的、单调无味的方法方式,就像在好的文章、好的演讲稿里删除不通顺的语句一样。只有当我们用这种谨慎和富有战略的思想指导教育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效果和目的。训育涉及的方面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限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空前强大,训育就像孩子的影子一样,时刻跟随着他们,使他们渐渐接受,而不是想方设法地避开。训育的要点就是始终关注孩子,并逐渐使孩子受到正能量的影响,同时,训育者也要不断审视自己,以免因为急功近利而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一个天性温良的孩子可以在童年时期忍受巨大的心灵伤害,并把痛苦埋在心里,但伤害并不会因此消失,而会在某天突然爆发。
对学生来说,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一个体格良好的孩子才有能力承受训育所带来的刺激和压力。如果我们没有对孩子的健康负责,那将会导致许多训育方式无法进行。因此,良好的生活作息是训育的基础。
假设老师和学生都能接受以上的要求,那么学生对训育的可接受性就会大大增加,而且训育造成的刺激也会随时间消失无踪,并留下优秀的品格。如果不得其法,孩子和老师之间就会生成一堵墙,即便老师苦口婆心,孩子依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丝毫感觉不到训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