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对青少年的内心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对青少年进行目的性的培养,第二种就是训育,这里,我们着重讲训育。训育的流行告诉我们,即便我们不采用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仅仅通过一定的传统习惯和感觉进行教育,也是有一定的成功概率的。我们以前经常批判那种对事物不加以深入挖掘,只是依靠现实的各种特点和逻辑性的推理实施教育的人,但现在看来,他们未必就是错误的。
若是用监督的目光看待以上这些经验性的教育,我们会发现许多事情已经变化太多。例如,一个人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变成了一个不幸的人,他的内心是悲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忘记了这件令他悲痛的事情。但是,他的心智和以前是一样的,几乎没有变化,他仍然保持着以前对事物的理解和信念,甚至在举止动作方面和以前也没有差别。因此,深刻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一般不会觉得控制孩子的情感就可以使孩子飞黄腾达。但在很多情况下,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并不正确,她们仍然觉得控制孩子的情感才能教育孩子,认为把孩子捏在手心,按照她自己的轨迹生活才是最正确的。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父亲对他的孩子吼叫和批评,而这个孩子以后很可能变得异常暴躁或异常胆小。而且,这类孩子也很少会奋发上进。如果发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忠告这位父亲,不要经常训斥孩子,不要让自己和青少年形成一种敌对的关系。而这种糟糕关系的建立,就是传统训育造成的恶劣后果。
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我发现完全可以用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来证明上述内容,这种观点就是:一切情绪和情感的来源都不是凭空的,而是我们已经存在的观念的瞬间变化。所以,影响观念产生变化的事情在记忆中消退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就会自动恢复到先前的状态。所以,单纯激发孩子的情绪或情感并不正确,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对他们本来脆弱的情感造成严重的创伤。而且,这样的心理创伤即便有一天会消退,也会带给他们一种不可磨灭的敏感,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这种敏感就像影子一样缠绕着他们,给他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使孩子的心灵不至于受到大的伤害,再加上孩子的努力,也许能把敏感转化为孩子的意志。这样,事情就会往有利的一面发展。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一种训育方式,以便快速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我们了解了以上的观点之后,就可以更好地判断教育和训育的潜在关系了。孩子会遇到关于情绪的各种突变,但这一切的变化我们认为无法控制,这是成长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训育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间接,二是直接。一方面,训育可以促进教育的正常进行,使教育发挥最大的效果,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产生有利的影响,促进他们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训育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和非行为,使学生产生和抑制初步的性格。我们没有能力对一个顽劣不堪、无法驾驭的孩子进行教育,而且,这个孩子现在的调皮捣蛋可能是对未来一种性格特点的暴露。
众所周知,这种性格的暴露是有很大的隐蔽性和不可确定性的。也就是说,一个孩子胡乱搞破坏甚至欺负同龄人很可能只是因为情绪的波动和一时的心血来潮,他以后并不一定会做出过激的事情。所以,我们虽然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学习到一切,但他们欠缺一定的意志力和情商,没有坚定不移的欲望。只有当这种意志与欲望已经成为孩子固有的人格基础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把孩子的顽劣当成一种性格。所以,训育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训育就是给孩子上一堂最基础的课,让他们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训育将以独特的方法,将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内心、欲望和本能中去。当然,有些孩子的心理变化较少,而且意志比较坚定。这样的孩子是训育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我们刚开始对训育提出的要求并不高,也可以说是空洞的,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就是单纯的欲望的培养。最初,训育对人心理的影响并不大,而且,它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之微,不足以使心灵成为训育的主流。空洞而厌烦的训育开始只是标榜自己可以培养孩子的志趣,训育者并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训育者时而和善,时而严厉,时而又表现出一种不自信和胆怯,他们这种急切的行为就会使受到训育的孩子产生一种想法,即只有受到尊重和爱戴的人所关注和在意的事物才是具有决定性的、重要的事物。如果这种状态出现,那我要忠告训育者,不要让别的事物破坏了这种氛围,不要让一时的疯狂或者猥琐的行径破坏了孩子对你们的崇敬,更不能狂妄自大,不接受孩子提出的质疑和建议。当这种权威树立起来后,对孩子的训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多半。虽然这种方法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将孩子教育成功,但对那些生性比较多疑且不自信的孩子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