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兴趣的对象、认识与同情

时间:2024-12-02 07:59:08

我们会对一种事物专心致志、尽己所能,也会对这种事物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无边的审思。这种事物就是我们感兴趣的事物。清楚、联合、系统、方法这些概念是人们一直关注的对象,更是人们所期望的对象。

当我们探知兴趣范围的时候,是否要一一列举我们感兴趣的事物数量呢?我们是否要因为兴趣而对有趣的课题紧抓不放呢?不能触发兴趣的教育只能让师生的热情在沉闷的氛围中窒息,尽管学生不认为不积累众多的书目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教养,老师也不认为不经历全天的教育工作就能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教养,但是,无节制地发展兴趣、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得兴趣的机会,就只能使师生产生厌倦。

多方面兴趣的对象、认识与同情

因此,在思考有关兴趣的问题时,观念的缺点是需要更正的。我们不能因为有趣的东西太多,就沉浸于涉猎它们而忘记了对好的事物产生兴趣。在获得兴趣之前,我们不应该对所有的事物进行分类,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分类,并通过这种分类寻找出适合自己心理状态的兴趣。

认识存于观念之中,是对以往事物的临摹;同情存在于情感之中,是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悲伤。

认识使事物和观念产生了对立,同情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了统一。

认识是对静止的对象逐一涉猎;同情是感受别人的心灵,变化自己的感情。

认识的对象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同情只是人类的某些情感表现而已。

知识永无止境,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吸收知识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

在任何时候,同情心泛滥都会存在巨大隐患。但是,毫无同情心的自我主义者却总是蒙蔽自己的双眼,无法达到真正彻底的平衡。然而,既无理论又非理智的教养会使同情心变得脆弱不堪,以致变得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