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与审思:形影不离的朋友

时间:2024-12-02 07:59:04

当我们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了解知识的过程是那样轻松随意,以至于我们将这些活动和知识视为极其普通的乃至低劣的东西。所以,曾经热衷于一件事情的人会对专心的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个人拥有了一颗专注的心,就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要的成果,即使期间有其它思想来侵扰他,他当前那颗专注的心也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世界上每一幅名画的诞生都离不开一颗专注之心,因为伟大的绘画大师是用专注之心创造了它们。鉴赏家在专注鉴赏这些画作的同时,也希望其他所有人拥有同样的专注态度。

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物越熟悉、越有见地、越认真仔细,就越能把握这件事物。但是随着他对这件事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他就会因想要表现自己而利用一种随意的、习以为常的态度,并借助对这件事的相关了解,对其它每一件事物评头论足,以此来曲解对这些事物的印象和认识。我们所提到的这类人往往缺少多方面的兴趣,他们时常会借助对某一件事情的了解,而对其它不感兴趣的事物发表意见,以显示他们的过人之处。不同于这类自以为是的人,对多方面感兴趣的人不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妄加评判,因为他感兴趣的东西多,懂得也多,而正因为懂得多,他往往感到自己的知识少。他们了解不同事物的博大精深,能够在专心了解它们的过程中发现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他们的注意力在了解不同事物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与此同时,他们可以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并能以这种清晰的思维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这些事物的研究。混乱的痕迹不会在他们心中出现,因为他们的心灵总是向着各个清晰的方向延伸。

专心与审思:形影不离的朋友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有关人格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在专心致志的状态下如何保障人格。

如何确立人格呢?这其实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础,第一是意识的统一,第二是积累,第三是审思。面对一系列事物,我们不能同时对它们保持专注,因为各种的专心活动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它们是相互排斥的。要了解一系列的事物,就需要对它们一一保持专注,这个过程要求人们先对一件事物进行专心的活动,然后再对另一件事物继续专心的活动。但是,只有专心的活动还不够,要充分对事物有所了解,还需要对这一系列专心的活动进行必要的审思,使它们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丰富的审思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无数个专心活动不断承接的过程中实现的。当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每一个专心活动进行审思时,他们就实现了多方面的发展。

但是,这个问题远非表面那样简单。在对事物进行专心活动时,要想获得纯粹的审思,人们就不能将一些矛盾的、冲突的事物汇聚在一起。否则,审思就是不纯粹的,孩子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多方面性的发展。换而言之,某些矛盾的事物始终保持着并列并存的关系,我们不能同时对它们展开专心活动,如果必须这样做的话,就需要将它们分散开来。否则,我们对这些事物的审思就会相互摩擦、激烈碰撞,我们在审思时会变得疑惑不解,心中的许多愿望更不可能得以实现,这将是一个异常难熬的过程。聪明而富有能力的人,往往能提前看到这些专心活动所产生的后果,在开始这些活动之前,他们会在心中衡量一下自己能否克服这种困难。

在现时文化中,即使我们从事的这些活动不存在矛盾和冲突,我们也无法阻止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这些活动相互渗透的差异以及它们相互交融的差异等。从理论上说,一个人在这些活动中收获的多少取决于这些活动融合程度的高低,当这些活动成为一个整体时,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受益最多。如果对这些活动的渗透较弱,那么就只能造就一种虚假的多方面性。这类人自以为无所不知,但在分析问题时常常表现得过于片面,看似面面俱到,其实他们对事物的了解只流于表面,而没有什么深刻的见地。人们经常用讽刺的口吻为这类人命名,称他们是无所不通的“学者”和“专家”。这类人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他们虽然拥有专心,但从来都是缺乏审思的。

了解审视是如何由专心组成的,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在这里,我们不会因为它作为多方面含义的必要条件而对它加以阐述。关于多方面性的专心活动和审思活动,我们可以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进行说明:要实现多方面性,就需要集中注意力对多方面不存在矛盾的事物进行了解,在分别专心了解了这些事物之后,还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必要的思考,或者说反思,并以此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完成了这些步骤,我们才算是多方面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使孩子预先感觉到思考是如何由专心活动组成的,这是教育的核心技巧,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们虽然极力希望培养孩子的多方面性,但实际上,谁都不可能达到圆满、完美的多方面性。不管是全神贯注的专心还是广泛的审思,它们都是极端的概念,都是意识的一般形态的体现。根据这种一般意识形态的判断方法,它们只是局部的专心和审思,而它们的完整性也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我们教育孩子专心于某一种事物,这种事物的内容可能很丰富,但它也只是多方面性的一小部分,或者说它只是局部的概念,对它的专心和审思也只局限于多方面性的局部。所以,任何人的审思都只是局部的审思,而非广泛的审思。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总结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我们如何概括地说明审思的概念,我们的教育需要从多方面性这一整体的哪一部分开始?对这一问题,我们无法快速给出确切的答案。这将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话题,我们现在能回答的是,我们强调了多方面性这个整体,但是我们培养孩子实现这个整体,则需要从这个整体的局部入手,而这个整体的局部或者说部分,就是我们前文反复说的个性。

对孩子来说,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环境的机会决定了他最初的水平。当然,处于这个水平的孩子同样具有专心的意识,也会对某一些事物表现出足够的专心,但这种专心只为初步教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它所影响的只是教养刚开始的那部分,而非教养的全部。并且,它只是教养的起点,而非重点和中心点。教育者不必太重视这个起点,但也不能直接忽略它的作用。起步的条件不同,给予孩子的教育程度也不同。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孩子进行固化的、模式化的教育,这样只能让孩子变得死板而不富有变化。对孩子教育时,教育者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而应该从近处着手,让孩子先触碰教育的“手脚”,这样他才能进一步触碰到教育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