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中的性格哲学

时间:2023-11-26 10:49:04

对人性格的论述与对人各种心理想象的说明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讨论一个人时,不仅会说明这个人的性格,还会说明这个人的德行。一个人的德行与其道德有关,道德问题是关于人和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道德提出的要求和一个人性格的要求是截然相反的。从本质上说,道德提出的要求是很难实现的,利群主义的道德要求有时候不得不屈从于利己主义的性格要求。道德的要求和真实而自然的性格的要求存在着种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的要求是用来补充性格的。人性格本能的利己主义需要利用道德的利群主义加以补充,这样一个人才能通过坚强的意志来实现自我性格的完善。人根据自身的性格对道德标准进行判断,这种判断会随着人的性格而深入内心,而所判断的对象与这种判断是不会产生矛盾和发生对抗的。

精英教育中的性格哲学

如果最初的判断不能被一个人的性格接受,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接受相继而来的新的判断。开始时,一个人的道德要求与这种新的判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一致,因此,很多人对这种新判断并不满意。但是道德的要求却是被多数人信奉的,为了满足崇高的信仰,人们会把道德的要求当作命令来执行。这种命令式的驱动力使很多人将道德当作自身的信仰,他们不断向着道德前进。长久的坚持使人们慢慢养成了向道德进发的习惯,即使在追求道德的路上,一些人一时迷失了方向,他们也会因为趋向这种道德的习惯而重回正轨。

时至今日,人们很难完全按照原貌来复现最初的判断。法律的学说与道德的学说看起来十分相近,因为它们是根据共同的名义来自我论证的。然而,它们的相似之处并不能掩盖它们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在表达上或者说在说法上,法律的学说与道德的学说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中得出几个有关道德的结论。我们的结论对一些人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人在开始时试图摆脱道德与性格之间的矛盾,因而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客观的道德观念。

在此,我们只需要将某些观念形式的历史知识向人们说明清楚,而不会向人们说明即使教育学也无法预见的知识,比如那些只有实践哲学才可能做出解释和论证的知识。

自我审视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当我们了解到自己的许多优点时,我们就会感到满足。对自己满意就会增加自信,而有了自信,人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走向成功。在观察自己之前,人往往沉浸在事物的表面,这是,人就有可能显露自己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被我们称为性格的客观部分,是早已形成的意志部分。而除了客观部分,性格还拥有主观部分,性格的主观部分指的是主观产生的意志对客观部分认同与否的态度,性格的主观部分是人新的意志部分。

性格的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两者结合可以加强一个人的性格,两者分裂则会使性格损坏。两种意志都想避免不良状态,而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保持一种无性格状态。

较早决断性格的较强部分会对性格的较弱部分产生巨大影响。以青少年为例,一个放荡腐化的少年只要阅读一本好的读物,就可能使好的性格得到加强。不幸的是,事实证明,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早期教育所获得的道德教诲和鼓励可以抑制少年怪谬的性格特征。不管道德教诲和鼓励的影响有多大,它们都不能阻止少年冲动的迸发。当人们尝试改变性格的客观部分时,道德教诲才可能对人产生作用。通过熏陶影响人性格的客观部分,是达到教育性格主观部分这一目的的基础。

对德国精英教育者来说,利用以上方法来改变性格并不合适。人们常常为实现以后的目标提前做好行动计划,完美的计划使人的心灵得以放松。根据这种现象,我们也需要为改变孩子的性格制定详细的计划。精英教育者在正常的教育过程中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孩子性格的客观部分,他们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这部分性格进行有效的影响和陶冶,从而使这部分性格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按照科学策略对孩子的性格进行培养,先将孩子性格的客观部分改善和提高之后,再利用道德教诲与鼓励去影响孩子性格的主观部分,最终使孩子的整体性格得到改善和修正,使其变成道德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