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一区域的神经束来说,它们都存在着同样的特质。正是这一特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神经现象与心理现象方面的资料。但在我们对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前,必须要弄清楚它的真实含义。
它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原理,那就是——一个刺激无法引起神经中枢的有效释放,但它却能够借助于其他多个或单个刺激的协作,从而产生神经中枢的释放。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其看作一个压力的聚合,并且最后能够战胜阻力。第一个压力产生了一个“潜在的刺激”,直到最后一个压力产生的时候,它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倘若神经里面还包含这项意识,那么无论在任何时候,最后的爆发都会囊括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情感。但人们不要因此就天真地认为,若是压力处在次高峰或对外界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就可以控制个人当时的意识。
我将在接下来的注释中,从生理学的角度,为对此很感兴趣的读者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不过我认为,只要足够了解“大脑皮层中枢的直接电刺激实验”就可以了。因为相关的实验证明,假如只实行单一的刺激,就需要非常强大的电流,才能引发明显的运动。当然,即便电流相对较弱,只要刺激具有连续性,也会引发运动。在此,经过多年的调查,我终于整理出一些有用的资料,它们能够充分证明这一法则的真实性。
假使持续用能够使狗的肌肉产生最低程度的收缩的电流,来刺激狗的大脑皮层,皮层收缩的速度会逐步加快,直到到达最大程度为止。所以说,任何一次刺激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从而为后续的刺激提供动力。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得出以下三种结论:
(1)对于那些无效的单一刺激来说,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它依然能够变得有效。另外,若是想要使用的电流比产生肌肉第一次收缩的电流强度小很多,那么就需要100次左右的刺激,才能够引发运动。
(2)并非只有电刺激才能对肌肉的收缩产生影响,其他的刺激物也可以做到,并且持续性还非常强。而且,假使被实验的肌肉发生了反射性收缩的现象,即便是对一直以来都不起任何作用的电刺激施加压力,也能够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3)倘若电流的间隔时间是3秒的话,就无法产生明显的聚合。但若是将时间缩短到1秒,便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可以认为,刺激的聚合与刺激时间成正比。
此外,在对狗实行吗啡麻醉的任何一个阶段,原本相对无效的刺激也会变得非常有效。假如在刺激运动中枢之前,轻微地刺激其身体某一个部位的皮肤,并确保电流正处于次高值且毫无效果,我们就可以发现,电流的效果会变得更加明显。
这一情形会持续几秒之后再消失,甚至有些时候,还需要温柔地触摸一下它的爪子,使那个原本无效的电流也能产生收缩——只是比较微弱而已。但要是重复这一触觉刺激,那么收缩的程度就能够增加许多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其实经常会遇到刺激的聚合。
如果一头正在耕田的牛停滞不前,那么促使它继续前行的最佳办法,就是实施一系列它所习惯的刺激。比如,农夫既可以拉缰绳,也可以用声音吆喝,还可以其中一只手拉扯拴在牛脖子上的绳子,另一只手拿起鞭子抽打牛的臀部。只要连续实行这些动作,这头牛一定会立刻继续辛勤地劳作。
很多时候,我们会经常突然想不起来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名字。此时,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尽可能多地联想一些相关的线索,那么就可以恢复那些暂时失去的记忆。就像是一只死猎物无法刺激狩猎者追逐的欲望。但如果这只猎物还在动,并被狩猎者看见的话,那么狩猎者就一定会追逐它。
德裔美籍生物学家马克斯·德尔布吕克教授曾经研究发现,若是切除鸭的大脑,它就不会主动地去啄食洒撒在眼皮底下的稻谷。但如果将稻谷用力地撒在地上,使它发出声响,那么这只鸭就会主动去啄食地上的稻谷了。
艾伦·汤姆森博士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买回来一些鸡蛋,然后将它们放在地毯里孵出来。养了很久之后,他发现这些小鸡并不会用爪子刮地毯,但要是在地毯上洒上一些食物,这些小鸡就会立刻去刮地毯。
陌生和黑暗的环境都会让动物产生恐惧感和不信任感,但如果“陌生”和“黑暗”这两种特点单独出现,就不会引发动物的这些外在反应。然而,只要两者同时出现,也就是在一个黑暗的夜晚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动物便会因为受到强烈的刺激而变得很敏感,甚至狂躁不安。
那些站在街上的推销员也懂得刺激聚合的效果,当他们排成一排站在街道边的时候,路上的行人一般都不会理睬第一个推销员的推销行为,但却会对最后一个推销员的推销内容很感兴趣,甚至会购买他所推销的产品,这就是反复推销劝说行为的结果。
另外,人们也会发现,当我们只用眼睛观看摆在眼前的物品时,或许根本就想不起来它叫什么名字。但如果在看的同时还能触摸的话,可能很快就能想起它的名字。上述这些情形,都是受到聚合刺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