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之境-大脑半球的秘密

时间:2024-12-02 07:17:05

通常,人们会发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低等中枢只能对当前的感官刺激做出回应和实施行动,但大脑半球却会依靠知觉和思维来展现行为。不过对大脑半球而言,那些感官上的刺激只能作为采取行动的参照物。

但是,在感觉之外,知觉和思维又能代表什么呢?毕竟因为行为方式的不同,人们所能够获得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当我在森林里看到一头狮子时,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躲藏起来。因为我会想到这只狮子是很危险的,如果被它看到,我可能就会变成它的腹中之物。而构成我的恐惧反射的心理物质就是狮子张开大嘴,或是它发出的声音。此时,我就会感到非常害怕,甚至身体的某些部位还会有隐约的疼痛感。

神秘之境-大脑半球的秘密

这些反应可能来自于过去的一些经历,它们是我以往记忆的重现。简单来说,它们是一种遥远的感觉。

值得人们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大脑完整的和已经被切除大脑的动物,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前者会受到一些原本并不存在的情况的影响,而后者却只会受到当前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影响。由此可见,大脑半球早已变成了记忆的栖息之地。

也可以说,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情景都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被保留在大脑半球中。当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时,它们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被展现出来。

若是人们试图将神经流比作电流的话,那么就可以将大脑半球中的神经系统,想象成一个直接的环路,神经流流过神经系统以后从感觉器官进入肌肉,如此,大脑半球就加入了长的回路,或是环形线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从感觉器官到肌肉这条线失去了作用,那么神经流便能够通过该回路或环形线路。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在寒冷的冬天,一个在大雪中行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因为疲惫而不得不坐在一座无人的房子的屋檐下休息。短暂的舒适感流过F-D-W这条线,接着进入彻底舒展开的肌肉,他便会放任自己继续沉浸在这危险的休憩之中。可这个环形线路一旦被打开,神经流中的一部分就会沿着环形流动,唤醒他曾经得过支气管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的记忆。这些记忆对他的感官形成强烈的刺激,促使他继续起身赶路,直到到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透彻地观察一下,半球中的环形线路是怎样被认定为记忆储存室的。

首先,若是缺少了环形线路,任何动物都会失去思考、推测、比较以及权衡利弊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说,失去环形线路的动物绝对不会有“谨慎”这样的态度。而且,动物的本能,也会将谨慎这一特性从低等中枢那里消除掉,并将其转交给小脑。

无论何时,谨慎都是动物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性,因为只要是世界上的生物,都必须与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交道。尤其是对那些高级动物而言,谨慎的特质更是必不可少。比如,鱼的许多行为就完全受到低等中枢神经的驱使;而对于鸟类来说,这种情况就减少了许多;在狼身上,这种情形更是少之又少;在人类身上,则完全没有。

在由大脑所引发的心理活动中,想到眼前的事情和想到遥远的事情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的行为倘若受到较为远大的目标的影响,那么他就拥有了最崇高的智慧。

单身贵族只需要想到自己,流浪汉也只是过一天算一天。但与之相反的是,父母会为了给子女提供优异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政治家会为了管理好整个国家而不断进取——这些人会将自己安放在一个牢固的等级制度中,每一个相应的等级都有其需要表现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正是大脑中枢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区别。

在有关久远记忆和观念所依存的环形线路中,只要行为仍然是身体的一个展现过程,人们就务必要依照低等中枢的行为来解读它。若是它在一处被定性为一个反射过程,那么在另一处也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反射过程。

这两处的神经流只有先流进来,才能接着进入肌肉中。但因为从低等中枢中流出去的路线,是由细胞排列中罕有的固定反射所主导的,所以,大脑半球中的反射不但数量很多,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由此可以看出,这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并非类别上的差异,并且反射类型也不会发生变化。

当神经流经过感觉器官时,它所起到的作用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在中枢神经中,它会引起反射行为;而在大脑半球里,则会引发想法。

对于大脑来说,所有的想法最后都会变成记忆。那么,与大脑记忆有关的过程,是怎样在大脑半球中形成的?

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四个假设来分析:

(1)无论是由外部的感觉器官,还是由内部的感觉器官去刺激大脑,大脑都会给出某一物体的概念;

(2)所有被传递到某个低等中枢的感觉刺激,不但会唤醒某段记忆,而且还都会向上传递;

(3)假使将大脑的记忆标注为A、B、C、D这四段过程,不管诱因来自外部还是内部,只要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被唤醒,那么这四段过程都会按照最初的顺序,被依次唤醒;

(4)每一段记忆最后要么会促使一个运动的产生,要么就会阻止一个运动的形成。

若是以上四个假设都成立,便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初次见到烛火的孩子由于对烛火很是好奇,便会做出反射行为——伸手去触碰烛火,结果自然是被烫得缩回了手。

在他的这一系列行为中,出现了两个反射流,一是从眼睛到伸手的反射流,二是从手指到缩回手的反射流。倘使据此认定这不仅是这个孩子的整个神经系统,而且这些反应还都是机械性的,那么无论重复多少次,这个孩子的行为都会是固定的。火焰在他的眼睛中所形成的图像,将会促使他毫不犹豫地将手臂伸向火焰,而手指被烫伤的感觉,又会驱使他收回手臂。但实际上,被烫伤过的孩子肯定会对火焰产生恐惧感,以后绝对不会再去触碰火焰。当然,这里的关键还是探究大脑半球在其中起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我们,让从眼睛开始的神经流在到达低等中枢时,向上、下两处流动,并在大脑半球中激发出知觉;让手臂伸出的感觉也产生一股神经流M,并留下痕迹;将被烫伤的手指留下的痕迹标注为S;再将缩回手指的行为所留下的痕迹标注为m。根据上述的假设(3),这四个过程现在会按照S-M-m的顺序相联系。只要S被触碰到,那么伸出手指的想法、手指被烫伤的感觉以及缩回手指的动作就会立刻在大脑中产生,当烛火再次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就不敢再伸出手臂了。

当然,对于没有接触过烛火的孩子来说,看见烛火都会有触碰它的反射。但这一反射冲动、关于疼痛的感受以及缩回手指的记忆都会相继产生。而且,若是这些大脑中的过程超过低等中枢所带来的直接感觉,缩回手指的想法就会变成对行为的暗示。所以说,孩子会停止动作,缩回手指,不让自己再次被烫伤。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在假设大脑半球自身并不会将任何感觉与行为相衔接,它只会记录,并保存低等中枢中配对好的感觉与行为。不过,这一动作会使得大脑半球无可避免地起到作用。

毕竟,要是一连串的经历被大脑半球所记录的话,一旦经历链中的某个环节被记忆唤醒,那么在行为实施之前,其他一些环节的经历也会同时被唤醒。但如果最后一环的经历与某一行为存在着密切联系,那么就不需要具体的影响,只要有单纯的想法,这一行为就会产生。所以,有大脑半球的动物对未来的事物存在着一定的预期,它考虑到了以往的悲喜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