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中的思维

时间:2023-11-26 08:59:01

人的思维是不断在变化的,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心灵都处于一种无法持续某种状态的状态。即使这样的论点是真实的,它也很难被证实。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它是指发生在一段时间之内,有着明显不同和差异的变化。

而且,在此我还要强调一个结果:一个状态无论是什么样的,一旦消失,它就不会再返回,以后出现的状态与这个状态无论如何相似,也不会再是之前的状态了。对于我的这个观点,沙德沃斯·霍奇森的描述就可以很好地证明:

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中的思维

当我去考察自身的意识之时,我不会去借助感觉和思维,而是直接借助事实。但是这样做却让我发现,有些东西是自己始终无法摆脱的,只要我有任何一种意识存在,那么我的意识当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由不同的感觉所组成的序列。

这种时候,我会选择闭上眼睛让自己的内心彻底安静下来,以此来避免心灵之中有任何的意识活动。只是,这样做并没有任何的作用和效果,不论我有没有思考,也不管我能不能感觉到外界的事情,我的内心当中始终存在一个不同的感觉序列。这似乎说明了,在我的意识之外,可能会有其他的思维或者意识作为这一不同序列的一部分出现。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意识的链条实际就是不同的感觉序列,如果我没有了这样的不同感觉序列,我将不会再有意识。

对于沙德沃斯·霍奇森的描述,相信大多数人都无法表示反对。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确确实实会发现他所描述的这种状态,我们也承认,人的意识状态中会存在一些大的不同类别。有时候我们是在观望,有时候是在倾听,有时候是在回忆、有时候是在追求,我们的心灵就是在这样一种交替之中,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活动着,并向人们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

而科学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复杂的事物化繁为简,所以,心理学上就出现了著名的观念理论。这个理论同样也承认我们的心灵会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观念理论还试图向人们展示,即使是那些始终保持不变的意识,它们在其简单要素的组合上也是完全不同的。洛克将这些简单的要素(或者说精神分子、原子)称为“简单的观念”,而洛克的追随者则对此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论点,指出简单的观念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感觉。当然,我们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些简单的观念到底是什么。

我要说的则是,这些哲学家的观点与我们的共同经验几乎完全符合,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论点才不会得到我们的批判和非难。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在不同的时刻面对同一的对象时,感觉是一样的吗?用同样的力度去敲击键盘,发出的声音会不会有所不同?我们去闻一款香水,早上和晚上的感受是不是相同的?似乎有一种形而上学的论点在不停地暗示我们,它们的感觉是一样的。但是只要认真地关注观察就会发现,并不存在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我们的身体会经历两次完全相同的感觉。

我们会两次或者多次地经历同一对象:一遍一遍地去弹奏一首曲子;每天都会看到窗外草坪的绿色;一瓶香水要使用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些具体或抽象、真实或幻想仿佛一直重复地出现在我们的思维当中,这让我们在无意当中认为关于它们的“观念”也是一样的。

或许在后面的章节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知觉的解读去意识到我们的感觉往往被我们视为一个踏板,而不是主观事实,并以此对感觉所揭示出来的事实进行研究。对每一个人来讲,这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就如同窗外的草坪,对我来说,阳光下的草坪和阴影下的草坪,它们的颜色是一样的。然而在一个画家的眼里,它们则存在着不同,他会将阳光下的部分画成金绿色,将阴影中的部分染成棕色,以此来表现其真正的视觉效果。

对于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距离和场景之下所给人的不同视觉、听觉和嗅觉,我们不去注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相反,人们更加关注怎样证明这一事物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存在任何一点可以证明的证据,就会被我们所使用。也恰恰是这一点,使得那些关于不同感觉的主观同一性说明失去了价值。

赫姆霍兹曾经计算过,如果在白天看到一幅月光照耀白色大理石的画卷,那么这个画中的白色大理石应该要比真实情况中的亮一万到两万倍。也就是说,在一个灰色的空间之内如果出现一个浅灰色的物体,我们就会觉得它是白色的。而与这种感觉相类似的区别,我们是永远不能有意识地去认识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和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而通过一些事实我们可以相信,人的感觉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使是面对同一个物体,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段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

就像是我们的眼睛,第一次暴露于阳光之下时,它们对光的敏感度是最大的,而到了第二次第三次,这种敏感度就会越来越低。同样,在经历了一个良好睡眠的清晨,我们第一眼所看到的东西的清晰度困倦时看到的几倍。在疲惫不堪和神采奕奕这两种状态下,我们对于事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除了精神状态的区别,在不同季节,我们对同一个事物也会存在不同的感受。同样,我们对于同一的对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感受和解读,深处不同的情绪状态,对事物的情感就会不同。

也就是说,感觉会伴随着个体感觉能力的变化而改变。在这个假设之外,我还有另外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建立于大脑必然发生的事实之上,每一个感觉都与大脑的某一活动相对应,若是出现相同的感觉,就必然要求事情再次发生于未经任何变化的大脑之中。在严格的生理学意义上,这种假设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不曾发生变化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无论变化多么细微,它所支持的感觉都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没有人能够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我们只是通过自我的经验去简单表明那些“简单的感觉观念”可以以一种不变的形式再现,这种设想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心理状态从来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已经成为清楚无误的事实。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个既定事实的每一种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与其他的思维之间只有相似性,但不会存在一致性。当我们身边发生曾经发生过的事实,我们也必须要以全新的方式和视角去思考与对待,以便找出它与曾经事实的不同和差异,从中去理解它。

在不断的变化面前,有些曾经的事实也会被否认,而在时间的流逝变化里,我们在不断地用全新的观点看待事物,曾经的虚幻或许就会变得真实。例如,对于曾经喜爱的人,我们觉得对方神秘而高不可攀,多年之后我们或许会发现,他是多么普通平凡啊!而与对过往事实的认知相反,对于当下,我们或许会发现许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过往那些给我们留下强烈印象的东西,依然会在我们意识当中的某一维度中强烈存在,这就是经验。过往的经验不断地重塑我们,一分钟都不会停歇而我们对当下或者未来既定事实的感受和反应,也都是当时基于过往经验的认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诉诸大脑,去检验和更正曾经的经验。

大脑当中所有的变化,在生理学上都是有效的,而且这些变化也都会影响心理的变化。只是,就如同一个旋转的万花筒一样,大脑的变化有快有慢,有时候它会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转到另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心理是不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呢?

对于这一点,我始终相信,尽管很难去描述,但是这一有关心灵的变化是惟一的变化方式。当前,这种论点依然存在着许多模糊的区域,但是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在不断进步,这些模糊区域也会越来越清晰。如果思维是不断变化这一论点是正确的,那么所有的想法就都是惟一独立的,“世间不存在两种完全一样的想法”这样的命题也将成立。从理论上来讲,这一命题的出现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它的出现,心理学才得以摆脱洛克学派和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

当然,这些学派用原子论的方法去阐述心理事实,将所有高等的意识形态分解,认为它们由有简单不变的想法所组成,这种方式是非常便利的,就像是说所有的曲线都是由直线组成一样。但是,不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探讨心理学,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角度都是一种象征性,在自然当中,我们所描述的东西很难找到相符点。

而所谓的“虚构象征之法”,它源自于人类的语言结构。这种方式不是由心理学家建立的,而是由那些对心理状态感兴趣的人建立的,这些人只是将自己的心理状态称为“对某种事物的想法”。如果事物确实由部分所组成,那么就可以认为人对这一事物的思维同样也是由部分组成,而对事物部分的思考,相对应的也是思维的部分。如果事物是简单的,那么思维也会是简单的;如果事物是复杂的,那么思维就是大量而多样的;如果事物是永恒的,那么思维也就是永恒的。

与之类似的观点,通过这种语言方式,我可以无限制地说下去,如果对方是一个序列,那么它就会对应只有一个思维的序列去思考,如果其中有一部分是出现于相同的事物或者其他的事物当中,我们对这一事物的想法为什么要同当时完全一样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构思一个同一的物体当然会比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中构思更为容易。如果说这种语言能够对我们产生如此的影响,那么任何一种语言,甚至是带有变格的拉丁语都会成为我们进行研究的好向导。一个名称的称呼,对应一种心灵的特性去认知,到底是什么让这种论点变得如此自然呢?这种学说也会随着我们的深入讨论而变得更加清晰。而谈论到周期性时常隐现或者是永恒性的心理事实之时,我们还会涉及到修谟的学说。在他看来,我们的思维是有独立的部分所组成,它们不存在连续性。而对于这个论点,我们也会在下面的章节中表明它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