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灵要素理论的困境思考

时间:2024-06-29 01:08:05

心灵要素理论虽然存在着如此多的漏洞和谬误,但是在心理学上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里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部抹杀。结合这一理论,如果我们假设单细胞生物也存在意识,那么以此类推,就能得出每一个单一的细胞都会有意识,这样,我们大脑的每一个脑细胞也会有独立的意识了。将这些独立的意识结合起来,人的思维就会变成一种可以衡量的要素或者物质。

如果这样的情形真的实现了,心理学家就可以对这些意识进行“自由打包”——随意地增加或者删减,这将会是一种多么便利的情况啊!这也是心灵要素理论的诱人之处,如果成立,心理学家就可以通过人工进行构建他们所描述的精神状态,如此,“人类的心灵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论点也会被打破。

对心灵要素理论的困境思考

只是,这一论题在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将会很长时间地存在,因此,在这里,我提出了一些对这些困难的思考。

首先就是描述心灵和大脑之间的联系的困难。在讨论大脑功能的定位之时,意识会伴随着神经的刺激而流通经过大脑,同样,功能的性质会随着神经流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上文中,我曾经批判过连续意识单元聚合的理论,实际上,根据大脑运行的原理,如果在一个活动当中,大脑的枕叶大量参与,那么大脑中所反映的就会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如果神经流定位颞叶,那么大脑中所反映出来的,就是人们所听见的东西。

这意味着,如果想要产生某一种思维,就必须依靠大脑的运行机制来共同活动。正是因为如此,在心理学的现实状态当中,人工构建心灵的论题也无法去精确。心理的失聪同听觉、视觉是相互联系的,这是事实,不论大脑参与的活动是什么,这些活动都是本身完整的意识和大脑之间的完美“配合”。而心理和大脑的这种关系,我也会在后面的内容中提及,大脑和心理的这种关系不存在理论上的假设,而是一种完全的事实,因而也不会受到任何逻辑上的反驳。

研究达到和思维的关系,其终极问题就在于了解那些独立的事情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联系,其中又存在怎样的联系。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如果粗略地看待大脑和思维之间的经验伴随,其中确实存在着不可辩驳的事实;但是如果从终极的角度去看,这样的方案就会显示出很多不足。

在我们分析这些不足之前,首先需要解决一个不太终极的问题——如何陈述大脑同思维之间联系的基本形式。

虽然这是一个并不那么终极的问题,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以一种基本的形式对二者的联系进行陈述,我们就必须将它们都还原为最低级的关系。不但如此,还需要知道哪一个心理事实同相应的大脑事实是一种直接并列关系。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找到最细微的心理事实,并将它的存在建立于直接的大脑事实之上。另外,我们也要找到那些最细微的大脑事实,并与相关的心理事实相对应。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并找到大脑和心理的最小事实的对应关系,我们才能对其进行基本表达,这就是生理法则,也是最基本的心理。

而我的方案则是,将整个的思想当作它处理心理问题的最小元素。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有效地避免最小心理元素的不可理解性,只是这一方案也需要将大脑的整个过程作为处理物质问题的最小元素,在这一环节上,我们却面临着困难。

一方面,将整个大脑过程作为处理物质问题的最小元素,会忽视整个大脑过程的组成同思维对象的组成之间的类比。我们已经知道,整个的大脑过程是由听觉、视觉等这些部分所组成的,而这些部分也会和其他的中枢发生互动和联系。作用于思想,这些部分便组成了思想的部分,有的被看到、有的被听到、有的被感觉到。

这样就会出现一种问题: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我们的思想也应该是由部分组成的,因为每一个对象都是大脑过程的部分与意识作用的结果。正是这种问题存在,才衍生出了洛克学派——心理学中一个最大的体系,主要主张观念的联系。而心灵要素理论则是洛克学派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分支。

另一方面,这一方案的困难还在于,所谓的“整个大脑过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理事实,而是一个被旁观心灵所感知到的无数的物理事实。无数的分子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排列,并按照它们自身特有的方式来影响着我们的感官,在这里,所谓的“整个大脑”,其实是对无数分子的一种称呼。

在此,我要向大家再介绍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被称作“微粒子理论”(机械理论)。根据这种理论,独立的细胞或者分子就是惟一真实存在的事实,而我们认为的它们通过聚合形成我们的大脑的想法则是一种虚构。正因为这是一种虚构,所以它不能成为任何心理状态的对应物,只有分子这个真正存在的物理事实才能够充当。

这样说也就意味着,分子的事实是大脑存在的要素,这些分子要素才能够同思维的要素相对应,而不是同整个的思维整体对应。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心灵要素理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我也无法回答,这就是人工构建心灵的一个困境,更像是一个悖论的怪圈,而人们面对这样的怪圈,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有人会赞美不可知的神秘,因为它在让人心生敬畏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以慰藉,甚至可以通过这种神秘去消解内心的困惑;也有人会感到无比欣喜,正是由于对事物认知的有限,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矛盾,并在这些矛盾的带领之下,了解更多、更全面的事实,而这也足以能证明,逻辑不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无论如何,这些表现也可能是人内心深处的脆弱性,对于我而言,这种智力上受到的限制并不能让我欣喜或者慰藉,很多的难题也需要去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