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元素学说的误区剖论

时间:2024-12-02 06:59:06

针对前文所讲的六个观点,我已经向读者指出了反驳的证据,接下来,还有以下几个论点试图向人们论证无意识的存在。

(1)第七种证据和反驳

有关心理元素学说的误区剖论

证据:

在正常的状态之下,人们都会有理性思维的存在,也会因此做出理性判断和情绪反应,并针对这些判断与反应来让自己表现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趋向。

虽然我们并不能对这些合理的趋向做出一种恰当的逻辑解释,但是可以确定,这些趋向都是经过合理推论而得出的结果。只是,这些结果的过程有时候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我们行为的每一个结果都是有原因的,怎样做也都是基于原因的分析。就像是生活当中的很多物理原理,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它,也无法了解它,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却能够准确无误地运用。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里有很多潜伏的知识,在生活行动当中,这些知识也不会被想起,但却可以随时随地地被运用。例如,人们不会去注意自己家的家具应该怎样摆放才能更加方便,也不能说出自己家的门是向左开还是向右开。但是真正去操作的时候,又总是会万无一失——在开门的时候,人们永远不会向错误的一边去寻找门闩,也不会向内推本应该向外开的门。

所以,我们的行为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之下去符合潜在的知识,这种情绪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在无意识之中有大量的想法,以致于在面临本应该先思考的情况时,也能做出自如的反应。试想,当我们行走在马路上,前面有一个障碍物,我们会怎么做呢?当然是自然而然地绕过去,而不是先思考:如果我撞上了它,我是会先受伤还是会被迫停下来呢?我们也不会因为是否清楚地思考过类似的问题而避免撞上障碍物。

虽然知识都是处于潜伏状态,但细想之后,这些知识大部分也都能够被回忆起来,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想法存在于无意识当中,并且会对有意识的思维产生压力和影响,甚至有些可能会变成意识本身。

反驳:

就如同我们学习的过程一样,学习当中接触到的每一种知识作用于大脑,都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变化,进而会影响大脑对于相关事件的反应,最终导致人们行动的差异性。虽然这样的过程是一种自发自觉的状态,但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思考,就会产生行动,这一点是确定的。而所谓的行动,也只是大脑变化的结果。正如冯特所言,这是一种倾向,这种倾向的产生,则是基于大脑当中原始对象有意识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其他的刺激而形成事实。但是这种倾向同意识无关,它只是大脑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的搭配。

所以,上述观点所说的想法集群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大脑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捷径”,一种想法的产生,也未必是唤起一个过程的结果,更多的时候,人们不去过多地思考而直接得出正确的结果,正是得益于大脑当中特定搭配的捷径。

(2)第八种证据和反驳

证据:

每一个人都存在本能,这些本能实际上也是智能的一种表现,而且,同智能一样,本能的行为结果是无法被预见的,所以,本能和智能都是无意识的。

反驳:

关于这样的观点,我将会在后面的章节当中做详细的说明,到时将会看到,所有的本能行为结果,其实都可以被解释为神经系统的行为,并且通过刺激将感觉释放给人的感官。

(3)第九种证据和反驳

证据:

在人的感性知觉当中,很多结论是通过无意识的推理而获得,而不是通过感官数据。就比如在昏暗的灯光之下,白色的物体在人们的眼中会变成灰色,而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也经常有人出现错误的判断。在浅绿色的背景下,灰色会变成红色,我们实际上就会确定那就是红色,这就让人们误入歧途。这种无意识的推理让人运用了错误的前提条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无意识的存在。

反驳:

就拿光色的例子来说,无论是什么样的颜色,它都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推理。实际上,我们对于事物形状、颜色以及尺寸的判断,只是一种大脑简单的联想过程,并不能称为一种推理过程。事实上,即使不发生无意识推理的过程,推理的结果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是由于某些感觉的印象会直接刺激大脑的中枢,而这些中枢的活动则可以同现有的意识概念一起作用于心理。

说起上述的理论,就不得不提到冯特和赫尔霍兹,他们曾经在早期试图通过努力去普及这样一种论点:在感性知觉中,无意识推理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后来,他们改变了这种论点,认为无论是否存在无意识推理,推理的结果依然会产生。这其中的改变过程,或许是由于哈特曼对于上述概念的乱用而产生的结果。

哈特曼是无意识理论的坚持者,在他看来,所有可以命名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无意识思维原理而展示。但是在逻辑上,哈特曼却无法做到全面考察其他明显的可能,因而不够严谨,所以,对于他的这一理论的基本探讨,可以说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提到的人物——叔本华,在我看来,他的研究顶峰可以称为神话,但是实际的意义并不大。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叔本华看来,视觉效果往往产生于一种无意识的智能活动,这种智能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空间的物体通过人的视网膜会产生一种颠倒的形象,将这种颠倒的形象倒过来,就形成一种平面空间;其次,计算出物体的投影,这个投影可以通过眼球的视差角来计算;再次,通过投影来创造出一个立体的三维图像;最后,叔本华指出,这个过程的每一种行为,都是无意识地将物体看作是自身无意识感觉到某一种感官的惟一的原因,通过这种过程,人才能构建出对这一客观存在物体的属性认识。

对于叔本华的这一观点,我们不必做任何评论,就如同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它只是一个纯粹的神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