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刺激与神经细胞反应的关系

时间:2024-12-02 06:59:04

在上文中,我向大家说明了斯宾塞的观点,乍看之下,这种观点具有非常强大的说服力,但是事实上它却脆弱无比。为什么这么说呢?确实,如果我们去研究音乐,会发现音调的变化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如果音调同外因之间存在联系,它就会出现简单的连续性。但是这里所说的外因却是变化多端而且分散的,因为在某些不确定的条件之下,外因会存在着一系列的转化、缩减或者融合。

而斯宾塞的问题就在于此,这些转化、缩减和融合到底是存在于人的神经世界还是心理世界呢?实际上,我们还无法通过实验或者有力的证据去寻找和证明答案。而且,即使可以说明,也只能通过推测和先验的指导。

物理刺激与神经细胞反应的关系

在斯宾塞看来,融合一定发生于人的心理世界——如果发生于神经世界,必然需要经历物理的过程,即要经过空气、人的耳朵、听觉神经和大脑,而且数量也不能出现下降。对于此理论,或许通过图5-3-1可以更加直观地去解释。

1秒钟时间

图5-3-1 斯宾塞观点,屋里刺激与神经细胞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图中,横线ab代表的是意识门槛,在ab之——也就是意识门槛之下的所有一切都是物理过程,而ab之上则属于心理世界的范畴。然后,我们再来看竖线条,每一条竖线下面都有X,这代表物理的吹奏,线条中间的小圆则是发生在神经细胞当中不断增加的时间,横线所代表的是感觉的事实。

通过这样的论点,我们可以看出,斯宾塞在暗示每一个神经细胞序列向上部的细胞所输出的冲击量与它们所接收到的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吹奏的频率是每秒1800次,那么大脑皮层也会以同样的频率去释放,而且每一个情绪单元都会与这1800次中的每一个频率相符合。这样也就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之下会发生1800个情绪单元彼此结合,最终形成竖线最上方的横线这样连续的意识状态。只是如今,斯宾塞的这种解释方法发生了矛盾,具体来说,是物理类比同逻辑推理之间的矛盾。

首先,我们先拿物理类比来讲。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时钟的钟摆,我们向它吹气时,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它可能会在气的作用之下产生偏离,但是也能够重新回归自己的原位。反过来说,如果这个钟摆摆动的频率越大,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向它吹的气越多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有条件去具体实验,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向钟摆吹气的频率过快,那么钟摆就会停止,处于一种完全不动的状态,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它在静止状态之下的稍许偏离。

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当外界的刺激明显增加,这些刺激所造成的影响未必也会随之增强。同理,我们吹奏一种乐器,在一定的频率之内会听到音乐声音,但是如果继续增加吹奏的频率,虽然在一段时间之内,乐声的强度会随之增强,但这种情况却不会一直维持下去。它有一个极限,当强度达到了这个极限,声音便不会增强,而是会消失。

再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我们轻轻地打开燃气灶,这时会产生小的火焰;我们继续把开关开得更大,这时候,火焰也会变得更大,如果继续下去,火焰增大的状态会不会持续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在某一个时刻,不断增大的火焰会变成向上的火柱,这就是它的极限。

在医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肌肉强直,这种状态的实验是对神经细胞与感觉纤维最为真实的模拟。当电流穿过肌肉神经,身体会产生痉挛;电流继续增加,痉挛的强度也会加大。而电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这种痉挛就不会再增强,而是会停止,肌肉也会处于一种静止收缩的状态。

而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能够明确,相较于感觉纤维,神经细胞具有更为明显的惰性,而且,高等细胞的反应速度要明显比低等细胞慢。

同样,我们也不能将感觉混合,使其形成一种“中间物质”。如果这样可行的话,人们就不必花费几个世纪的时间去争论颜色的构成理论了,如果想要黄色的感觉,只需要取一点绿色的感觉和红色的感觉相互混合就可以了,并且这样的办法不但简单,而且永久有效。尽管我们似乎可以将两种不同的感觉相混合,从而产生一种貌似新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是不能做到的,甚至我们的大脑一次只能拥有一种单一的感觉。

而之所以会有混合两种感觉的感受,那只是人们在将现有的感觉与曾经呈现的感觉相互比较而已。

除了上述观点对斯宾塞论点的反对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论点,可以更有力地说明心理单元与自身的结合是无法实现的。这一论点主要是从逻辑推理上说的,在逻辑上,这种结合没有考虑到组合的基本特征,因而是无法理解的。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组合都会产生一种结果,而每一个相互结合的单元,都需要在自身的实体之外才能真正地形成,否则,结合的概念就没有任何意义。

举一个例子,假设大脑中的大量拉伸单元,通过与自身相互结合,或者与肌腱联系去拉动一个对象,从而产生动力学的结果,那么这种结果就是它们各自的能量相互结合的结果。也就是说,肌腱和骨头都是机械能量的联合接受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最初的组合被横刀切断,拉伸和收缩依旧会产生和运行,但是不会再产生动力学的效果。

对聚合的能量来说,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组成媒介,但是无法产生动力学的效果,那么动态结合的媒介也会缺少。从逻辑上来讲,如果机械的结果只是完全地依赖单元的结合,那么多重能量单一地作用于不同的接受者,就会因孤立而丧失自己。

这也就意味着,聚合物只有相互联系,才能够完整地组成有组织的整体。就拿一个大理石的雕像来说,它是大理石内的微粒单元的聚合物,但是作为一个雕像,它并没有完整的统一性——因为对于经过雕像的人来说,它是一个聚合物,但是对于雕像自身来说,它又是一个其他的聚合体。

所以,在这一过程当中,媒介就变得尤为重要。比如一个四边形,它自身是无法形成对角合力的,只有一个外在的媒介进入,这种合力才能够显现出来。同样,乐器的声音也不会合成音调,它们只有在合成后经过耳朵的作用,才能产生音调的效果。

这也就是说,如果把一种单一的单元看作一种感觉,那么情况不会出现任何变化。不论选取多少个基本的感觉单元,将它们全部打乱,然后在聚集在一起,每一个感觉也还是原来的感觉,它们不会因此而变成另外的一种感觉,更不能去感知其他的感觉。

假设我们选取100个基本的感觉单元,将这些感觉打乱聚集,如果这时出现一个新的感觉序列,那么就意味着第101个感觉诞生,相应的,与感觉相对应的意识也会出现。但是,这第101个感觉是一个完全新生的事物,它同之前的100个感觉之间不存在一致性,也不能推论出这个新感觉是又之前的那100个所形成的。

再比如,我们选择一个句子,这个句子是由12个单词组成。然后,再找12个人,告诉他们每人一个单词,让他们自己只关注自己的单词。接着让他们围城一个圆圈,每一个人都默念自己的单词,那么,即使这12个人组合在一起,他们也绝对不会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更不会有感受这句话的意识。

这也就说明,基本的心理元素,不会通过聚合而产生一种更高的符合心理元素。如果有人认为可以,那这就是心理学当中的唯心主义和联想主义观点。联想主义论点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他们认为心灵是由许许多多相互联系的不同想法而构成,具体来说,就是存在着想法a和b,那么就一定会产生a+b的想法。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ab两种想法并不等于二者相加,知道a,实际上却未必知道b,两个独立的概念是无法变成一个的。

同样,这也是唯心主义所坚持认为正确的观点,他们更进一步认为,一种独立的想法会影响另一种独立的想法,甚至可以影响到人的灵魂。而灵魂可以将这种影响作用于其他独立的想法,于是就会产生“复合”。对于这一类的观点,反对意见的声音却并没有得到联想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应。

其实简单来讲,心灵要素的理论是无法成立的,无论是从物理类比还是从逻辑推理,我们都可以推断出,每一个独立的感觉元素是不能同另外一个感觉元素聚合,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复合感觉的,这就像独立的铁元素不能同独立的金元素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质一样。

况且,对于原子进化论者而言,任何事物不过是永恒的原子,都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看来,我们尽管命名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但实际上这些事物在大脑之外也是不存在的。而如果这些状态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它们也必须是一种独立的新的事实,是独立完成的心理效果,而不是由心理元素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