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举止源于无意识印记

时间:2024-12-02 06:53:03

之前我们讨论的动作,大都是一种经由神经反射而来且由动物本能自发驱动的。现在我们需要探讨的则是一种非本能式的反应,是由意念控制、经过大脑思考的“选择和决策”。就好比我们的手被火炉烫到之后会马上缩回来,这就是本能式的无意识动作,而假如已经有了类似的教训,那么我们会在手掌还没有靠近炉子之前就规避这个问题。触碰到过高的温度之后马上采取自我保护措施,这是一种动物本能的表现;而在遇到高温危险时远远躲开,其实就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了。

可以断言的是,所有下意识的举动其实都源自人体的次起意愿而非原始冲动。生活当中,经过自然条件反射或者是本能式的冲动,抑或是因情绪而起的举止,都应当被视为“原始动作”。我们的生物构造当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构造,它们帮助我们建造起了这种自然性的功能。当既定的刺激投射过来时,就像是爆破装置的导线被点燃,一切条件反射就都变得有据可循了。

有意举止源于无意识印记

在这里,我需要多说一句,当这样的“爆炸”是第一次发生的时候,由于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人们往往显得手足无措。而当熟识程度增加、类似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够应对此如了。我曾经和一位小孩站在火车月台上,当时有一辆火车朝我们迎面飞驰而来。我注意观察了那个孩子的神情,他被吓坏了,满脸都是惊恐的神色。好在他还没有完全呆住,知道在“危急时刻”求助于身边的人是个好办法——他脸色煞白地朝我跑了过来,张开双臂把我抱住,我甚至能感觉到他因为极度惊吓而起伏不止的呼吸。

或许在一些见惯了火车的人看来,这个孩子是“无知且可笑”的,但是对于我而言,我毫不怀疑他当时的表现确实是由过度惊恐造成的。同时,我也无比确信,当我初次看到那个轰鸣不息的“钢铁怪物”时,我也是满脸愕然的。

反过来说,当一件事情多次出现,我们对其前因后果早已洞若观火,那么我们就能够很轻松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应对计划。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严格意义上的“有意为之”,要求我们对类似事件有过确切经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学问,我们都必须先了解到对方,然后才能做出主观的剖析和决定。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即将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不同的人群肯定会给出不同的猜想。但真实的情况是,人们无法提前知道自己的行动方案,惟有过去的经验给出指导性意见,我们才知道自己“想要如何去做”。无论一个人的反应有多快,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有多么迅捷,他其实都是“耽误”了一定时间的。因为在他做出这些决定之前,旧有的经验一定需要被提炼出来同实际状况进行对比,而后才会做出行动。或许有人会说“我做过一些不假思索的事情”,但是请记住,人在社会当中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未来行动的参照物。比如有的人没有学过炸鱼,但是他第一次走向煎锅的时候,不自觉地想起了自己曾经烤过牛排,这些“泛经历”的印象同样也是经验的一种形态。所以,除了纯本能的、反射的以及情绪的动作,其余动物行动都是参照过往经验而行的。

因此,生活不知不觉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堆塑出了形形色色的模型。这些经由人生经历或者间接经验组成的特殊路径,构成了这个人处理事务的基本准则。从这一个层面来说,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的表现其实都是“循规蹈矩”的。

那么,这些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同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分析的事情。在从未经历同时也没有间接经验指导的情况下,第一批无意识的动作就在人类之中诞生了。这些不经大脑思考的事情,成为了后来大家处理各类事件的参照物,而这也就是“有意举止源自于无意识印记”的更通俗诠释。

值得强调的是,出自印象的无意识动作并不会留给人们某一个准确的概念,甚至在更多时候,这些无意识动作缠身的“模型”,实际上是多个混沌、模糊的结构。就像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那个“炸鱼和烤牛排”的故事一样,一次动手烹饪的经历,不会在这个人的脑海中准确地形成“我学会了加热锅子”或者“我了解了海鲜饭的做法”的概念,而是会在相关人员的心中勾画出一个笼统、庞杂的烹调体系。类似这些并非一一对应的感官印记,我称之为“隔远结果”,正是由于这些“隔远结果”的推波助澜,我们才会获取更多的间接经验,即便遇到更多突发状况,也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