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作用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而万物相对,所以世界上势必还存在另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与移情作用是相对的,它会作用于无机、抽象以及否定生命的形式。这是一种压抑生命的倾向。一些创作意志的产生都是出于移情的需要,而在抽象作用面前,这些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沃伦格耳认为,抽象冲动是移情作用所需要的一种对立艺术形式。关于抽象冲动心理,他也做出了相关的解释: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对待世界和宇宙总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态度。倘若人对外在世界持有接受的心理态度,并且信仰世界的泛神论,那么这就是一种移情冲动。相反,若是人对外在世界感到不安和排斥,那么抽象冲动也就产生了。
人类的观念存在一定的直觉,这是一种超越感觉和理性来认识真理的过程,也称为“超验主义”。在宗教意义上,人类观念上所具备的强烈超验色彩正是抽象冲动所对应的。这同时涉及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一种惧旷症的表现。我们的感官知觉表现有兴奋、愤怒、悲伤、忧虑等,而斯泰蒂奥斯的《底比斯之书》指出,首先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情感是恐惧,而恐惧也成为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源泉。
移情态度认为,客体原本是一种虚空的状态,所以需要通过移情将生命灌注进去;而抽象态度认为,课题并非虚空状态,而是存在一定的生命力与活力,所以要确保自身避免受到客体的影响。因此,抽象作用是一种内倾态度。因为抽象的态度惧怕客体的影响,所以沃伦格耳才会把客体的影响称为“恐惧”。与其说这是一种直觉的先验作用,倒不如简单地称其为投射作用,只不过这是一种否定的投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将抽象作用的概念假定为:主体产生无意识的投射行动,然后被抽象态度所认知,并将其作为先导,在面对客体的时候,就赋予了客体否定性的含义。
通过对移情作用与抽象作用的介绍,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主体无意识的投射活动是否也能成为移情作用的先导?移情作用的本质是主体主观意识的投射,而抽象作用则是主体无意识的投射,如果主体想让自身的生命呈现在独立的客体中,那么主客体之间就不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主体向客体灌输生命、同化客体的同时,会逐渐削弱客体的独立性,削减客体的能量和价值,并使自身得到提升。这种位能差异是移情发生的必要条件。
移情态度会把自身的生命与活力注入客体,使客体同样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且信任客体;而抽象态度则对客体持有一种质疑和恐惧的态度,它会极力躲避客体的影响,于是它退回自身当中,并且用抽象构建起了一个具有防御性质的对立世界。
为了更好地了解抽象作用,沃伦格耳也对东方艺术中的抽象作用做了一番描述:“世界现象的纷乱复杂给他们带来了诸多苦难,他们渴望宁静,这也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艺术可以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他们愉悦不是因为欢喜外在世界,而是因为他们把一些特定的客体以抽象的形式提升出来,使其得以永存。”
沃伦格耳分别以宗教和东方艺术的视角阐述了抽象作用,可以看出,二者对世界的看法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西方人会以移情的态度看待世界客体,致力于向世界灌输生命与活力;而东方人则认为客体凌驾于主体之上,客体本身就存在生命力与价值,所以人需要退回抽象世界,以寻求保护。
移情活动的开展意味着客体能量的弱化,这也是移情作用的先导,可以称为“解除势能”。移情作用会把无意识的内容灌输到客体当中,使二者相统一,而无意识内容会使客体看起来没有活力,若想了解客体的本质,就需要通过移情来实现。这种状况便可以称为持续的无意识抽象作用,这是一种为客体“去心理化”的过程。
对抽象类型的人来说,为了避免受到客体的影响,他们会有意识地消除客体的独立性,失去活力之后的客体不会对主体产生任何影响,这也是移情类型的人会信赖世界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主体本身能够为客体灌输生命和灵魂,不过在主体的意识心灵看来,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因为恐惧,所以逃避,这是抽象类型人的典型心理,是一种战败心理。而相比抽象类型,移情类型的人却充满了自信。以上描述只是对移情与抽象类型做了简单的区分描述,并不能作为区分内倾与外倾态度的完整释义,但是这些微妙的差别同样有非凡的意义。
移情类型通过客体能够获得一种自身意识不到的快乐,抽象类型投射到客体身上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反思。若是从事艺术创作,那么移情作用与抽象作用就都应该拥有。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两种作用,只不过不同的人对两种作用的分化程度不同。
沃伦格耳把移情和抽象两种审美经验的共同根源总结为“自我疏离”。抽象类型的人惧怕外在客体的影响,也是因为世界中的有机体普遍存在一种随意专横的性质,所以我们需要利用抽象作用摆脱这种影响。我们创造出一些抽象物和一些普遍性意向,并且沉浸其中,但是这样也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后果:抽象意向的发展会使抽象的真实性逐渐超越现实世界,沉溺的过程也终会使抽象类型的人丧失自己。生命会扰乱和压抑他们对抽象美的欣赏,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自身构造出来的抽象物中,使自己与其中的意向合二为一。在他们自己看来,意象就是一种救赎方式,但是这使他们脱离了真实的自我,从而“凝固”其中。
不论是移情型的人还是抽象型的人,他们的部分生命和活力都被注入了客体,所以他们自身也就被注入了客体,从而成为客体,存在于自身之外,失去了主观化。这样看来,这两种类型的人有着共同的命运。
在抽象型人的眼中,被无意识生气充盈的客体会产生可怕的破坏性,而抽象意向便是抵御这种破坏性的壁垒。而对于移情型的人来说,内在的主体因素会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冲动,情感的转移也是为了防卫主体因素造成的分裂现象。与性格和病理联系起来,外倾心理症的人会对他构造的移情对象形成绝对的依赖,而内倾型心理症的人会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抽象环境中。
内倾与外倾以及他们分别对应的抽象与移情,都是个体防卫和适应的心理机制。这些防卫机制能够使人们规避一些外在的风险,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冲动的发生。但是,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中的危害。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些防卫机制会使人退化,把人机制化,直到个体完全失去主观性,从而放弃自身。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这种退化使人们开始向着婴儿期逆行,最终回到远古时期的层面。然而,远古的功能形式与意识没有直接联系,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也无法进行交流,所以这种状况的长久发展势必会造成个体的人格分裂。意识在逐步退化,无意识的力量却在日渐增强并扰乱主导功能,于是一些病态的心理疾病就出现了。每当这个时候,个体的主导功能就会站出来抵御无意识的“放肆”行为,而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争斗往往会导致个体精神崩溃。
个体的思维会把所有存在扰乱性的情感排除在外,而情感也同样会把所有存在扰乱性的思维排除出去,主导功能的运行目的就是把所有与主导功能不相适应的功能打压下去,保证正常运行。但是这样的话,个人整体的人性和谐就被打破了,而整体和谐是生命自我调节的实质,鉴于此,生命所要做的就是在人类教化中更多地关注那些被冷落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