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功能”与“次生功能”的接力赛

时间:2023-11-26 06:49:01

在心理病理的层面,正常情况下,一些心理现象非常隐蔽,就连个人本身也不能轻易察觉,但心理失衡却是一种展露无遗的心理现象。这并不难理解,现实生活中,异常的行为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格罗斯的著作《大脑的次生功能》提出了两种心理类型观念,同时提出了两种心理功能——“原初功能”和“次生功能”。

“原初功能”与“次生功能”的接力赛

我们能够产生确定的心理过程,比如产生某种观念,这都是原初功能的作用。原初功能的运作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能量转化的过程,就像是化学分解或是压力释放,过程较为剧烈,相当于细胞运作。原初功能的运作结束之后,次生功能影响下的脑细胞运作就开始了。

格罗斯把次生功能称作复原的过程,原初功能运作时,细胞会处于一种超乎常态的兴奋状态,从而对心理过程形成相应的影响。当然,若是在一些高调值和充满感情的心理过程中,原初功能前期的能量释放过多,就会使得次生功能延长对心理过程造成影响,从而相应地延长复原期的长短。

在格罗斯看来,次生功能可以对后续心理过程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格罗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复原期长短的问题,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种长短的差异是否就是造成一些特殊心理的原因?次生功能所影响的心理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后续的联想线路,而次生功能的联想范围来源于原初功能所作用的主导观念(也可称为主题)。

我在一次研究中接触到了持续性语言现象的问题,并且明确了这种现象是由于高情感调值观念的出现引起的。在病理学领域,持续语言现象属于严重脑部病变的范畴,一些萎缩、中风、脑瘤等病症都会引起持续性语言状况,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明显是因为次生功能的复原过程受到了阻碍。因为原初功能与次生功能是接次出现的,次生功能的复原期越长,在特定时间内对连续联想产生的影响就会越大,这种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相反,若是次生功能的复原期较短,那就会造成原初功能频繁发生,使得心理过程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断更新、时刻准备的状态,也就是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错乱。而原初功能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主导观念,由于频率太快、观念太多,其本身的情感价值根本无法清晰了解,从而形成肤浅的感触状态。

一个人若缺少长期的次生功能,便会形成非批判性的性格,他们看待一切的心理总是不带任何成见,还会给人一种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感觉,同时,他们没有算计和圆滑的心思。但是他们同样缺乏缜密的思考,以至于不会探寻一些深层的意义,所以眼光总是肤浅而盲目。这类人还会呈现出一种“迷惑人心”的行为假象,他们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表面上勇敢、镇定,其实却总是做一些有勇无谋的事情。这不只是缺乏批判的能力,他们甚至不具备认知危险的能力,他们随时做好迎接新行动的准备,然而他们明显经验不足。

我们都清楚,每个人的记忆程度不一样。其实,记忆的深浅与被记忆的内容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记忆一些连贯的歌词总比记忆一些杂乱无章的单词要容易得多。若是内容富有联系性,那么记忆就会更加深刻。缺乏长期次生功能的人,其原初功能进行的频率较快,接触的内容过多,若是联系不大,就算创建联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再者,因为次生功能的复原期较短,细胞的兴奋程度与个人热情也非常短暂,所以这类人的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善于对面前的内容进行有序整理,但抽象与综合的能力却严重匮乏。

我们用心理学的语言描述了短期次生功能类型的人的特征,这也符合格罗斯的研究思想,他把这种类型称为“浅层意识下的低下状态”。而与短期相对应的长期次生功能类型,被格罗斯称为“聚敛意识下的低下状态”,这种类型与短期次生功能类型的表现刚好相反,他们对所见的内容都能够印象深刻,但是原初功能出现的频率较慢,主体能够接触的范围非常小,这联想和思维被局限住了。虽然如此,聚敛效应还是为内容的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帮助它们到达抽象的层次。

长期次生功能类型的人有着不可理喻和难以想象的人格,他们的情绪常常在突然之间变得激动,自我防御的行为与沉默接叠在一起,总是过于关注自己而忽略了身边的人;面对需要镇定和迅速行动的状况,他们时常不知所措;他们的社交能力匮乏,总是会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这些情况往往会令他们感到难堪和自卑。他们的感情非常敏感,对一切给他们带来不幸或臆想的人都会产生憎恨的情绪。他们害怕刺激,往往对外界的世界感到不安,所以总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些表现使得个体自身的情感与生命的存在分离开来,很容易发展成为忧郁症。格罗斯把忧郁症看作长期次生功能类型人的典型表现。

格罗斯通过对比两种心理类型,把内倾型性格和激情型性格完美地刻画了出来,他的描述要比乔丹针对激情型性格的刻画完善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