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之后的第三种本能

时间:2024-12-02 06:17:07

如果两种本能可以同时存在,即实践中感觉的思想和思想的感觉同时活动起来,那就会出现一种能表示完整的命运的体征,它是用来结合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方式。我们在准确地看到这种理论的实际内涵之前,很有必要弄明白席勒怎样看待象征和能量的本质。

感性本能的特征在广义上可以称为生命,此理论讲的是一切物质存在于感官事物之中。从象征和文字的方面来说,这个定义所概括的事物就是形式方面的属性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博弈之后的第三种本能

因此,在席勒看来,生命的方式其实就是协调过程中的对象,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对立统一的事物,是一种有利于表示想象的所有艺术方面的定义。但是,象征的前提就是创造象征的能量。其实,人们可以将这种能量称为“象征理解”或者“象征思维”,我们可以把象征的本质理解为一种事实,即它本身所表达的事物是不能被完全接纳的,但它暗示了自身的潜在的含义。

理性的过程根本不能看到象征的意象,只有具备极高思维敏捷度的人才能完全理解。创造象征并不是理性能做到的,创造的功能被席勒称作“第三种本能”,又叫“游戏本能”。虽然它与两种矛盾的功能没有任何一致之处,但它依旧介于两者之间,公平地处理它们的属性。

但是,很多人认为,感觉与思维都不是认真的,一般来说,认真必须代替游戏而处于中间位置。席勒对第三种本能的存在持否定态度,尽管他对这些类型已经模糊不清。内倾者身上存在前文所说的“情感”与“感觉”两大基本本能,相对来说,这两种本能受到了一定的控制,以致在劣势能量中遗失了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则依赖潜意识。已经分化的能量可以充分适应实际环境,因此,这些因素开始连接各种劣势功能。

正是如此,这些带有感伤色彩的内倾者的感受才会具备潜意识的幻想色调。这就是席勒所提到的“游戏本能”。他之所以这样表达,是因为他想要表达的事物多于他所倾诉的事物。所以,他惊奇地看到,人只有在做游戏的时候才是最完整的。他认为,游戏本身的目标是艺术,人只有拥有了艺术,才能实现第三种本能。

席勒先生很清楚游戏本能的重要意义,正如我们看到的,压抑使我们与对立物的矛盾达到了一种平衡,这必然会降低最高意义。如同我们所能认知的那样,如果欧洲人的野蛮继续发展,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会对文化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当这些人开始游戏时,其真正目的是陶冶情操。

席勒先生早就发现了这种潜在的危险,因为情感本能与感觉本能的对立已经到了一种极端,单单依靠游戏本能,不一定能让这种矛盾有所缓和。如果想要奋起反击,第三种本能是不可缺少的,至少从严肃意义上说,它能平衡两者。游戏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一切兴趣消失无踪,因而它可以走出一条席勒所说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路。本能极有可能被感官系统吸引,也可能受到思维的控制,但有时又会与客体嬉戏。但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与艺术共舞。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人需要将最大的存在置于立足处,使之既是感官的也是思维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人本身就处于矛盾之中,因此,人必须要处在两种本能之间的某个地方。从最深刻的性质来说,个体作为一种存在,必定会同时拥有两种本能,但是他极有可能用一种方法使自己不同于两种本能。虽然个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情感和感情两种本能的影响并被其操控,但同时也可以利用它们。

我认为,在以上的理论中,席勒先生并没有指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个体分离出来的可能特性。尽管个体总是维护着各种对立机能的划分,但有时也有可能是各种对立系统的客体或主体。这种对立可能基于理性的判断,也可能是道德判断。如果分裂没有完成,或者说直到最后也没有发生,那就必然会出现个性分解为二元对立的状态,甚至还会出现更严重的结果,那就是导致个体自身的枷锁,或者让个体以盲目的方式做出选择。

事实上,席勒先生所提出的游戏本能和他所说的创造性幻想具有相同的概念,唯一不同的就是表达方式。可惜的是,这个表达方式并不是心理学的,而是形而上学的。游戏本能的表达方式很难和我们的目标相统一,它使自身的矛盾达到了统一,并使人类本身的权利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恶魔就是潜意识的侵入者,就是潜意识情节对意识情节的不断自发侵入。因此,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疯狂在古代和中世纪被理解为鬼上身。所以,当个体一直关注某一方面时,潜意识就会立刻从另一方面反水。这种反水极有可能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所看到的,原因是他们的表现是唯精神性的。因此,如果个性不能独立于矛盾中,那就只能与之混为一谈,并因此被鄙夷,从而导致一种痛苦的撕裂。

如果我们把感官系统当成意志的能量,我们的理性就会被分解开来。然而,即使最公正的裁决也一定会以理性判断为基础,理性能使形式的本能高于感性。不论如何,只要意识的因素依附于其中一方,就会有更多的地方被牵制。在席勒看来,这就是一种象征的内容,因为只有象征才能处于两者对立之中。

从属性上说,理性无法创造象征,它只能推测出单方面的定义,而无法同时将处于对立层面的理性产品概括其中。感性功能也一样不能创造象征,因为其产品同样也是由客体一方面决定的,只包含自身而不包括其矛盾面。因此,为了让意志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向另一种权利求助。在这里,对立物的统一性并没有被完全分离出来。这显然不是意识的表现,因为意识的核心包括自我、非自我以及主体与客体,这些二元对立的范围依赖于意识的分辨作用。

某些地方不存在意识的作用,或者只具备潜意识本能的优势,那么,个体对这些地方的反思就不复存在。赞成与分裂也将不存在,唯一的存在只是简单的发现。因此,企图通过意识来解答本能之间的冲突是没有意义的。意识的判断专横霸道,它不可能将象征的本质交给意志。但是,象征内容是研究非理性内容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最原始的本能,也就是进入潜意识。在那里,一切心理的能量都融入原始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中,没有任何划分。

潜意识缺少分化的能力,主要原因是大脑各个组成部分几乎直接相连,而第二原因和潜意识原因则是能量值的薄弱状态。以下事实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无意识因素所具备的力量。无意识因素一旦获得了较大的力量值,它就不再属于意识的范围。类似的状况只有在潜意识因素的帮助下才能变为实际,所以又被称为“预感”,赫伯特先生则将其称为“表象的意义”。

意识方面的庞大的能量系统和集体的约束具有同样的力量,因此,二者的划分可以被完全观察到,它们也不可能发生任何混乱。而潜意识的内容则会出现对立面,它有一种近似混乱的特征。这些内容光芒昏暗,在言语之中也涵盖了许多潜意识的融合物。若是从这些层面着手,我们就可以将情绪的理论表现出来。

那么,我们对于潜意识的帮助也是极具标准性的,因为潜意识处于心灵的中心地带,意识中分开的以及相矛盾的一切在那里汇集。当意识的光辉出现时,它们之中的所有内容都达到一种平衡,而绝不会属于任何一个阵营。因此,人在潜意识中还能追寻到更好的资源,它们能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幻境。无论在什么样的地方,基于心理活动的自然特性都能被制造出来。该象征可以作为新保留的意志,如果不出现问题,那就说明情况是合理的;但如果出现能量值的反差,则说明情况不正常。至此,潜意识由超意识代替,一种反常的状态随之产生,心理机能也开始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