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内倾特征的外倾无意识

时间:2024-12-02 05:44:08

我所表达的“无意识态度”在这里是一种补偿性关系,也就是说,无意识对待某种“态度”同意识一样,都拥有充分的权力。接下来要说的无意识态度,只是致力于外倾态度在心理补偿的层面,能够对主观因素形成特殊的弥补。也就是说,我们会证明无意识中也存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无意识态度是外倾态度的有效补充,但存在明显的内倾特征。它的力量大多集中在主观因素上,也就是作用在了一切被过分外倾态度所压抑的要求和需要之上。通过了解意识的一般态度,我们能够得出,有相当一部分的需求、主观情绪、愿望以及意愿被掠夺了能量,而能量是它们所拥有的自然权利,于是它们完全被客观倾向歪曲了。人与机器不同,机器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拆解、组装,但即便是机器,经过改造之后,其功能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一些心理类型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人类的历史来研究,人类的历史非常漫长,其中所有的表现都从人体结构的变化中呈现了出来。

具有内倾特征的外倾无意识

旧的事物一定会对新事物形成对立排斥的抵制态度,就像历史,倘若现在开始回味人类的历史,那么我们通常都会自然而然地加入一些现代生活的元素。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属于过去的,他们一直生活在过去的世界中,就像一直被压迫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观念和意识中只有过去的理念,容不下客体的完全同化。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就是外倾型的无意识要求总会存在一种如同婴儿般原始的自私特性的原因。

外倾的无意识具有很大的真实性,这在弗洛伊德“意识表示的仅仅是一种愿望”的观点上得到了证实。外倾的无意识时刻在对客观事件进行同化和调节,这种活动把一些并不恰当的主观冲动隔离在了意识之外。我们刚才提到一些需求、主观情绪、愿望以及意愿会被客观倾向抑制,根据抑制的程度不同,这些功能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退化,所以知道它们的人越来越少,而它们也就越容易回归到原始的幼稚形态。我曾提到,客观倾向夺走了这些功能进行能量交换的相对自主权,只留下一些无法被剥夺的能量,而这些幸存的能量仍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这或许与“本能”一词存在联系,这是一种任何武力都无法消除的原始本能,若要改变,就需要时间的磨炼、时代的变迁以及器官的变化,而这种改变必须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所以,即便存在压抑的倾向,仍会有部分对应本能的能量被保留下来,虽然能量的掠夺使这些能量沦为了无意识,但是这些能量依然存在强烈的有效性。无意识态度具有原始性和幼稚性,而意识态度的外倾型却能够将这些性质继承下来。外倾类型的无意识态度是自我主义所赋予的,但是自我主义已经不仅仅等同于儿童单纯的自私性,甚至达到了野蛮与邪恶的边缘。这似乎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乱伦欲望。在意识态度外倾还未达到极端的情况下,无意识的情感或功能是不会显露出来的。但是无意识存在一定的自私、幼稚和原始性质,它们总会通过某些症状将意识的观点闪现出来,并由此失去了自身原有的补偿性特性,从而形成与意识态度公开对立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其开端是夸大意识观点的形式,目的是为了压抑无意识,而结果却是彻底失败。主观性在努力迫使客观目标改头换面,这是客观的一场灾难。对于这个过程,我可以用我的一位患者的经历来说明。

这位患者在早期只是一位雇佣工人,就像一些创业者的经历一样,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他终于有所成就,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后来公司逐渐做大,他身上所担负的担子和责任也越来越重。

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外来股份慢慢渗入,到最后,他不得不把公司的控制权转让出去,他每天都被繁重的公司事务包围,但是他对公司控制权的放弃、转让最终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他想对公司独有的股份进行补偿,这时候他记起了自己童年时期对一些绘画和素描的兴趣,原本这些只是业余爱好,用来平衡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如今却被他当作一种能力来发扬光大。他把自己儿时的兴趣引入商业,并且用他“艺术家”的天赋,对公司的产品进行构思,但这终归只是幻想,并且这些幻想已经被物质化了,虽然他的确是按照自己儿时的兴趣进行产品改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惨淡收场。

我们有一种“文明理想”,这种理想折射出了一种观点,它要求我们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专注于正在被考虑的一方。就像我的这位患者,他便是按照这种理想行事。然而,遗憾的是,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只能成为主观淫威之下的牺牲品。

以上只是客观灾难,然而,这种瓦解的情况同样存在于主观方面,表现出来大多是精神崩溃的状况,究其原因,大多是无意识的反作用力所引发的,这种力量会使意识行为走向瘫痪。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主体曾经所憧憬和要求的东西在一瞬间全部变成了现实,并且对某些东西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并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另一种情况是主体开始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至于失去了对所有东西的兴趣。

我们崇尚“文明”,因此倡导抑制幼稚和原始的要求,但是我们无法控制抑制的限度,一旦过度或错误抑制,就会容易引起精神病征或是滥用酒精、麻醉剂。在这种分裂的状况下,主体最终的结果便是自杀。

无意识倾向由于缺乏意识的认识而被剥夺了能量,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特征,这种无意识倾向一旦达到与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无法与我们所熟知的文化相提并论)同等的水平,它就会失去原有的补偿功能。自此之后,无意识倾向就成了一个与意识相对立的阻碍,并且能够引发公开的冲突。

无意识总是在尝试寻找补偿的态度,而这个过程是在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完成的。当然,并不是只有个体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外倾型的特征,才能说这种外倾型态度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能在同一个个体中发现多种心理事件,在这些心理事件中,我们也能发现内倾的痕迹,所以,只有外倾因素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我们才能判定这种优势的习惯是外倾型,而既然外倾功能占据了优势,那么内倾所对应的便是劣势功能。

优势功能对应着个体的意识人格,是个体的成就、目的和意识,当然,个体中同样存在劣势功能。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的存在与碰撞不仅会形成一些口误、笔误之类的谬误,还会影响主体的意识,使主体做出四分之三或是二分之一的决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始终与周围的人保持着良好的情感联系,但是其中也掺杂着一些并不圆滑的观念,并且这些观念在主体的潜意识和低级思维中根深蒂固,只接受客体的控制,但是它们与客体的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它们发挥作用时,无须经过缜密的思考,便能够撇开所有的责任。

劣势功能拥有极强的主观规定性,这是因为它本身就带有个人偏见和个人中心主义。我们可以说劣势功能与无意识存在密切的联系。无意识并不是存在于潜意识中,只有通过挖掘才会表现出来的东西,相反,它会时常流入意识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很快,观察者很难通过浅显的观察判定出个体的性格到底属于无意识人格还是意识人格。这种情况更容易对习惯烦琐表达的人形成阻碍。

当然,观察者是否真正了解了意识与无意识的性格特征,才是形成判定的关键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善于判断的观察者会把注意力放在意识特征的层面,因为这类人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意识动机;而拥有洞察力的人会更加关注无意识的特征,这有些偏重知觉的功能,而知觉的运作却表现在纯粹的事件之上。但是,我们通常会把判断和知觉等同,这也是一种性格被同时赋予内倾和外倾性质的原因。把判断和知觉等同,也会导致我们无法当即判断出优势功能的属性,而想要得出合理的判断,只能够充分认识功能的本质。

透过分析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两种功能类型态度,一种类型完全处于意识的动机和控制之下,另一种类型具有自发或偶然的特征。一般而言,前一种功能存在更高的分离性,在一些情况下会给人一种正常的感觉;而后一种功能则存在一些原始的和婴儿的本质,这种功能是存在众多病态和变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