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取决于想象的作用

时间:2024-12-02 04:53:07

因爱而渴望对方获得幸福,因恨而渴望对方遭遇痛苦,这些似乎就是自然的人性本能。但只要我们对足够多的情况进行研究,就能发现它们是能被复制的,或是能被衍生而出的。什么是怜悯呢?怜悯和爱、恨一样,也是人类基本的情感之一。怜悯就是关心遭遇痛苦的人们,对他们产生同情。恶毒是与怜悯相对的一种情感,它指的是为他人遭受痛苦而开心。恶毒的人即使不认识别人,跟别人没有任何仇怨,他也会在看到别人遭遇痛苦时幸灾乐祸。恶毒与怜悯最大的相同点在于,它们作用的对象都可能是与主体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有人可能会将因被他人伤害而产生的恶意当成恶毒,但确切来说,这种情况激发的恶意只是一种复仇心理而已。怜悯与恶毒的情感是思维或想象的转生品,或者说,它们是从原始情绪中产生的次生情绪。

如果用同情的推理来解释怜悯,这无疑是一个简单的方法。相比于怜悯,我们对同情的认知更清晰,因为我们更了解与自身联系紧密的东西,人与人之间也是根据相似的关系彼此关联。也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人格、情感、利益等才能如此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产生怜悯与恶毒等情绪。人们那些生动的认知往往能转变为感知,比如由痛苦而感到悲伤就是如此。相比于由任何其他形式产生的快乐或愉快,通过生动认知转变为感知所产生的情感对主体的影响更强大,也更持久。

怜悯取决于想象的作用

例如,观赏者看完一场悲剧之后,他们会对演员们所表演的悲伤、恐惧、愤怒等情感深有感触,仿若身临其境般切实体验到了这些情感。但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不会让整个故事只包含悲伤情节,他也会描绘出主人公时来运转时皆大欢喜的情节,观赏者只有对主人公的痛苦遭遇予以同情,才能在那些喜剧情节中获得由衷的快乐。这就是他们因对主人公富有怜悯而衍生出的其他情绪。每一个特定的情感都是遵照上述同情准则而产生的结果,而并非特定原始特质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每一个特定的情感都要遵照上述的同情准则,才能被顺利地衍生出来。

在研究人类情感时,刻意排除特殊的情感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人的情感往往是先呈现在主体的心中,然后再被别人感知,最后才产生在别人心中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从他人那里获取某种情感,其步骤一般是先认知别人产生的是什么情感,然后再感知这种情感,最后才在心中产生类似的情感。我们从情感的转移过程中可以得出,这种转移是遵从同一准则的,它所产生的结果也受同一准则的影响。

我认为怜悯的产生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关系,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当事者只有在见到对象时才会产生怜悯的情感。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怜悯是想象的产物。妇人和孩子更容易受想象的影响,从而对弱小者产生怜悯之情。当他们看到陌生人手持利刃站在自己面前时,便有可能想象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以至于他们会因难以接受而晕倒。同样,看到那些处于悲伤与痛苦中的人时,由于可以想象出他们不幸的遭遇,妇女和孩子也会更容易对这些人产生怜悯。有些人认为怜悯是人们对命运的反思,是通过他人的不幸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遭受同样苦难的结果。但从妇人和孩子的例子中便可看出,这样的观点是存在矛盾的。

另外,怜悯之情也是可以转移的。当前一个情感受到削弱时,我们往往会将力量转移到后一个情感上,这种情况也适合于怜悯情感的转移。人们的情感生活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突然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或者突然被委以重任,那么他对此表现得越是淡漠和平静,人们就越为他感到欣慰。相反,一个遭遇不幸的人表现得越是平淡和坦然时,人们就越是为他感到遗憾;如果不幸者不仅不感到沮丧,反倒感到高兴时,我们就会为他感到可悲,然后怜悯他。

如果一个品行良好的人遭遇不幸,我们就最先对这个人产生的认知是他非常痛苦,然后这个认知就会转化为我们的感知,我们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他的痛苦,从而对他心生怜悯。这种怜悯之情只是增加了我们对这个人的仰慕、爱戴和怜惜,却让我们忽略了一种更为伟大的情感,即帮助他摆脱困境、超脱痛苦。这或许才是最大的怜悯。

经验表明,人的情感总是与不幸相联结。我们凭借想象对别人不幸的情感产生活跃的认知,然后再感受到他不幸的情感,正如自己亲身感受到那种痛苦一般。以下情况也同样遵循这样的准则:当一个人做事处置不当、表现得过于愚蠢时,我们可能会为他感到羞愧,但是实际上,他自身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愚蠢,更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为什么我们会为他感到羞愧呢?这其实就是同情的结果。但这种片面的同情只是抓住了观察对象的某一面,另一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抵消掉我们最初产生的同情。

不幸者表现得越是漠然与无辜,人们越是会关心和怜悯他。或许他的漠然并不是出于美德或宽容,但这个事实很难被改变。人们总是会拥有这样的怜悯情绪,比如,与一般的谋杀相比,人们会认为对一个熟睡中毫无防备的人进行谋杀是可耻的;再比如,对一些历史学家而言,落难的婴儿国王越是无力反抗和不知危险,他们就越会为他揪心。同样,当我们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就会认知并感觉到他的悲伤;而当不幸者越是表现得漠然或者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时,我们对他的怜悯越是强烈。对比会影响人的想象,而怜悯又取决于想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