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再丰富,没有信念等于零

时间:2023-11-26 01:29:02

一个对象的观念是自身信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并不是信念的全部。我们能通过现象得出很多我们并不相信的事物,因此,为了更加充分地了解信念的本性以及我们所能接受的观念的性质,不妨参考以下论述。我们都了解,那些利用原因或者结果得出的推理都是与实际情况相关联的。

存在观念相对于其他任何对象的观念都是一样的,当我们单单对某个对象进行幻想,然后再对它存在的事实进行想象的时候,我们最初的观念实际上并没有增加或者变化。例如,当我们十分肯定地说神灵真实存在的时候,那其实只是我们根据书上的描述或人们的话语所形成的一种想象和观念而已。当我想到神灵是真实存在的时候,我心中关于神灵的概念其实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经验再丰富,没有信念等于零

假如有一个人对我说出了我不认同的命题,比如恺撒的死亡地点是床上,而不是元老院。再如,有人说银比铅更容易熔化,或是说水银比金还要重。对于这些,即便我不相信,但我仍然能领会他的意思,从而形成他所形成的所有思想。我和他具有相同的能力,他能想象得到的一切理论,我全部都能够想象到。他可以结合的所有观念,我都可以结合起来。因此,我要问:相信和不相信这两个命题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经过直观的观察,解答这个问题就变得相对容易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无论是进行直接的想象,还是用其他的观念来填补,相信某一个命题的人都会根据命题想象出许多概念,并且一定是用特殊的方式。

通常我们觉得,想象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匪夷所思的,而想象也不可能违背理性所能设想的任何事物。然而,凭借因果进行的推理以及有关事实的推理中不存在一种必然性,同时,想象能够任意猜想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且在相信与不相信两种状态下想象某种观念,同样具备必要性与可能性。所以,我们仍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信与信念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当一个人按照同样的方式想象一个对象的时候,马上就能按照其他不同的方式展开想象,并且可以对那个对象形成与众不同的观念。当然,这样的答复并不能使人满意。这并不是由于该理论的错误,而是因为它本身是片面的,并没有发现真理的全部。每个人都会认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都要注意两个方面,但我们相信的只能是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将会被我们丢弃。而且,两种概念必须有明显的区别,我们能够在上百种不同的方式中进行混合,以至于使我们本来的观念发生改变。

如果不是某些特定规则的出现,我们不会有任何信念产生。这个原则对我们原来的观念无法带来任何益处,只能改变我们的想象。我们的知觉分为两种——映像与观念,两者的最大差别就是它们的活泼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观念来自映像的重复出现,还表现出映像的全部。假如我们想要在任何一种方式下使一种特定的对象发生观念性的改变,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它的活泼程度和强烈程度。例如,黄色是暖色调,会让我们感到一种特殊的温暖和明亮。而如果我们将颜色进行一番变更,不仅会使原来的色调发生变化,我们的观念的活泼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我们心灵的产物不可能单单依靠理性来推导,当我们通过一种对象推导另一种对象的存在时,一定有某种对象由我们的感官系统来判断,充当我们推理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从一个对象的映像推导另一个对象的观念时,理性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这取决于我们的习惯和联想。因为理性不能决定一种对象就是另一种对象的原因或结果,而信念的产生让我们了解到,一种映像可以产生一种生动的观念。

哲学中有一个最大的神秘之处,那就是观念或者说概念的真实性问题。两者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想象。揭示不了事物的真实情况,依靠经验归纳法得到的也绝对不会是事物的本质。

当两个人同时阅读一,一个人当作小说来读,另一个人当作历史名著来读时,他们所获得的观念其实是一样的。不管这个人对的内容相信还是怀疑,都不会妨碍他对的的内容有相同的见解,作者已经在无形之中让两个人产生了几乎相同的概念。只不过,当历史著作来读的那个人所得到的记忆是生动活泼的,而且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境遇;而当小说读的那个人的感受比较模糊,他的体会主要是辞藻的华丽、结构的巧妙以及剧情的安排。

以上我只是简要地说明了“印象”的一般概念,下面,我要详细讲解它是依照什么原则而来的。在人性心理学中,我会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原理,那就是任何映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都会逐渐到转到观念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映像也会影响心理活动。随着精神的萎靡或旺盛、注意力的分散和集中,映像对观念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当映像出现且长期对心理造成刺激的时候,就会使自身从该对象转移到其他相关的对象,并且对它们产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观念。这些不同对象进行了频繁的交替和变化,只是我们很难感觉到罢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朋友的照片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本人,这时候,我们脑中的映像会比只看过这张照片而从来没有见过本人的人更加深刻。这就是映像与映像结合的结果,即当相片和本人不是很相像,甚至根本不是那个人时,我们脑海中产生的映像绝对不会那么深刻;而当我们既没有见到本人,也没有看到相片时,我们的脑海中也能凭借记忆想到那个人的存在。但我们的观念却极其微弱,当我们看到好朋友的相片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开心;但当相片被拿走时,我们情愿想到他本人,而不是想到照片这一种模糊的替代物。

诚然,距离的确可以削弱观念的力量,但当我们渐渐向某一个对象靠近,即便这个对象并没有被我们的感官系统感知到,它也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于我们的心理,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直接映像。这里利用的原理就是在对某一个对象思维的时候,心理会将其转移到相关联的事物之上。例如,当我们离家大约1公里的时候,只要看到与家相关联的东西,比如小河、溪流等,我们就会产生家的感觉。就算我们已经离家600公里,只要我们凭借记忆勾勒出家人或家中物品的形象,也会在我们的心中形成家的观念,只不过观念的深刻程度和活泼程度较之前两种低而已。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痛苦和快乐的知觉,这种知觉成为了行为的主要动力。我们可以利用两种方法使痛苦和快乐产生在心理之中,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差别很大。痛苦和快乐既可以在映像中产生,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也可以在观念中产生,就像我现在用文字提到一样。很明显,这两种方法对痛苦与快乐的感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映像对心理的影响永远都非常大,甚至会使人的情绪异常激动,这比观念中产生的要激烈很多。

如果我们的生命中只存在映像,而没有观念,那就可能导致我们任性鲁莽,随时发生灾祸,因为这样我们就无法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出谋划策和提供行动准则。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每一个观念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也就没有了创新和改造世界的动力。

所以,大自然非常聪明,它既没有让人可以全部凭借观念行动,也没有让人仅凭一时的冲动行事,而是为人选出一条中间的道路,使人既受到映像的左右,也受观念的影响。而信念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把一个普通的观念提高到和映像一样的地位,即使观念获得和映像一样的影响力。只有在一种观念的激烈程度接近一个映像的时候,信念才能发挥作用。一个观念与一个映像的最根本的差别就是强烈程度的不同,因此,各不相同的强烈程度也是各种知觉区别的来源。

情感对信念有很大的影响,不论是传递愉悦情感还是痛苦的情感。当一个最容易被人唤起恐惧的懦夫听到有人讨论和危险相关的话题时,他会立刻表现出对于危险的肯定。就像一个心情抑郁之人,一旦听到和他情感类似的人或事,就会表现出极大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理性规避一切不正确的情感传递,以免对观念产生错误的影响。例如,对于一个行事低调、不善言辞的名医而言,一个夸夸其谈且长于辞令的庸医往往更能使人信服。因为他们散播的假消息非常生动活泼,对我们观念的影响也相当之大。

信念不光可以对情感产生作用,对想象产生的作用也非常大,当我们不信任某个人所说的话时,我们对谈论就提不起任何兴趣。例如,对于一个经常说谎的人来说,即便他和我们讨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的心情也不会愉快。这是因为他提供给我们的观念根本得不到我们的信任,因此,他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也不会多。

就像那些喜欢编织谎言的诗人一样,他们都喜欢为自己的作品披上一层真实的外衣,让人们以为他们的作品完全来源于现实。如果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就不会使人感到愉悦。但看过很多天才作家的作品之后,我们发现,“真实”这个要素无论多么重要,它所起的作用也是仅仅是让观念更容易接纳而已。因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大脑中产生了其他的原则或观念,这种原则就会取代真实的地位,其结果却是一样的,都能带给我们愉快的感觉。因此,即便诗人在作品中描绘出的事物连他们自己都可能不相信,但他们还是受到了人们一致的认可。

当我们心境平和的时候,诗歌对我们造成的幻想就不复存在,我们的理性在此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虚假的信念,我们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充实这种信念,我们的行为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即便是创作者本身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