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与道德的终极反思

时间:2024-12-02 04:26:07

在人性所遵循的众多原则中,同情原则是一个强大且特别的原则。因为在我们观察事物时,同情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道德上形成判断,还能对我们的美感产生重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十分有力的事实是,即使在不与其他原则相配合的情况下,我们让同情单独发挥作用,它也能为我们产生最为强烈的赞许之情提供足够的力量。不仅如此,在同情的作用下,我们还能产生忠诚、正义、贞洁、礼貌等多种情感。

对人们来说,善是一种极好的品质,大部分的善都能使我们的同情发挥作用,因为它们都具备这种必要条件。另外,但凡是善的,一般都能使人倾向于促进社会公益、维护所有者利益等。比较以上条件,我们可以得出,同情是道德区别的主要来源。

对人性与道德的终极反思

我们常常会对正义的人和事多加赞扬,因为这些人和事都具有促进社会公益的倾向。而如果我们的同情不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公益这类事情也就不会引发我们的关切之情,我们自然也就不会对有益于社会公益的正义的人和事多加赞扬。所以,归根结底,我们是由于同情的作用才会产生那一系列的情感。对人类来说,善的价值不可忽视,而善之所以会具备价值,或者说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善的价值,是因为我们对那些因善而获利的人产生了同情。

大多数人愿意承认那些有用的心灵特质是善的,因为这些心灵特质都具备实用性,或者说,它们可以为我们的幸福生活锦上添花。在任何场合中,这种思考方式都是自然的、毫无疑问的,如果有人承认了这一点,那他必定也会认可同情的力量。我们不妨将善看作达成某个目标的手段,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某个目标只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才会给予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以足够的重视,而这种重视就是同情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说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目标的话,那么大部分的善就是人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因为我们对目标足够重视,所以我们理应给予大部分的善以足够的重视。而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大部分的善其实就是大部分的道德。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是如何堕落,在思辨中,我们都会成为喜爱善、愿意追求善的人。当我们弄清道德上的区别的起源,并且深知这一起源有助于人们对人性形成正确的认识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无比的快乐。我们只需要对人情世故稍有认识,便会知道道德感是深植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它既是人类固有的准则,又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准则。只要人们能认识到道德源自大多数的善,并能对促使其成立的准则加以赞许,那么我们自身在进行道德上的反思时,就能感觉到道德力量的增加。换言之,我们越是理解道德,在进行自身道德反思时,越能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强大。

有人说道德感是人类心灵的原始本能,我认为,拥有这样观点的人是完全可以找到充足的证据为善进行辩护的。但是还有一些人的观点更加独特,他们认为,人们完全可以利用同情的作用解释这种道德感。在我看来,若两者相互比较,后者要比前者更具优势。我之所以会认为后一种体系更值得推崇,主要是因为在这一体系中,对于所有人来说,善本身是可被赞扬的,人们的那些善的感觉和倾向亦是可被赞扬的,就连那些善的感觉所遵循的准则还是可被赞扬的。所以,对于后一种体系来说,所有能被呈现出来的准则都是可被赞扬的,也都是善的,这样的说法也可以应用于正义及其他同类的善。

虽然是人为的发明和设计造就了正义的法则,但是我们对正义的道德感觉却是自然的。人类将正义与一个行为体系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正义的行为,而正义的行为往往有助于促进社会公益、维护财产占有者的利益等。根据这些原则,我们也可以反推出这样的结果,即当某种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利益和私人利益时,我们就将这种行为称为正义的行为。人们对待此种行为的态度通常都是和善的,并且还会时常发出自然的赞扬。

人类的发明不是不变的,而是大部分都会改变的。确切地说,随着人的心性与爱好的变化,人类大部分的发明也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有些发明会流行一时,但很快又会过时。不过,作为正义基础的那些利益是不会改变的,或者说它们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即使正义的规则是人为的发明。而且,这些利益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想象到的最大的利益了。正是由于这些利益的不变性,正义的规则才变得稳定,像人性一般不易变化。但如果将正义的规则建立在人类的原始本能的基础之上,它就不再具有这样的稳定性。

在这样稳定的道德体系中,人们很容易形成有关于善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也能形成“善是高尚的”这个概念。另外,这些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稳固下来后,人性遵循的那些准则就会有所添加,人们也会乐意接受并珍视这一高尚的品质。人总是这样,在追求新知识、获取新能力的时候,总会感受到更胜于以往的快乐感。这种快乐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直接从这样的学习中获益,另一方面是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当一个人形成了道德感,他不仅会考虑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还会在遵守善的规定的同时,产生平和感和满足感;而如果他违背了善的规定,往往就会在自我反省之时心生愧意。我认为,一旦产生了这样的道德感,人们就不再会为了财富上的增益而违反社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