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和心理团体差异论述

时间:2024-06-28 22:17:05

无论是现实团体还是心理团体,都具备一定的固有性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不同的性质体现在这两种团体上也会随之产生差别。下面,我们将会对此展开详细的探究——

(1)界限性

现实和心理团体差异论述

任何团体都具有一定界限,虽然未必十分明确,但它的存在毋庸置疑。当我们说起一个由n个人组成的团体,就意味着第n+1个人不在这个团体的范围内,这一点无论是对于现实团体还是心理团体来说都一样。

当然,现实团体的界限性显得更为明确,因为相比较而言现实团体更封闭一些,心理团体则相对开放。越是封闭的团体,就越难以接纳新成员的进入。苛勒曾用黑猩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当他试图将一只外来的黑猩猩引入业已成形的黑猩猩团体时,这只新的猩猩差点被其他猩猩杀掉。研究表明,不仅是黑猩猩,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群体都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业已形成的动物团体具有很强烈的排他性。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但依然存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学校中,如果一个学期已经过去大半,此时忽然有新生转到某个班级,那么这个班级原有的学生就会有一部分人对转校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这种排斥心理会随着原有学生相处的时间延长而有所增强,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转校生相对较难融入集体,个别情况下还会被班级原有的学生刻意无视甚至刁难。同样,对于一小片街区来说也是如此,新搬来的住户如果无所作为便往往很难被邻居们接纳,当街区内原有的住户们凑在一起开茶话会或者烧烤大会的时候,新住户有可能不会接到邀请。

这种来自团体的排斥会对被排斥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在原始社会中,如果有人得不到团体的接纳,就有可能走向死亡。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不过在当今的社会中,被团体排斥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我认为,这会导致被排斥者的自我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包括自我的结构和自我与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如果你对加入某个团体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而这一团体却将你拒之门外,那么你有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包括对个人能力和性格的否定;同时,你对这个团体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很可能从喜爱变为厌恶,于是你就站在了该团体的对立面,这会对你此后的行为方向产生影响;此外,这还有可能导致你放弃那个与该团体成员相同或相似的理念,或者兴趣、观点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现实团体中有成员离开,那该名成员对团体的怀念程度要远远高于团体对他的怀念程度,并且在他离开之后,团体很快会再度封闭起来,这也在苛勒的黑猩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在人类社会中,最能凸显这种现象的就是学校,当你毕业之后,你会在很多场合回忆起你的母校,并产生由衷的怀念之情,但对于学校来说,你只是一代又一代毕业生中的一员,你的离开不过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像成熟的果子从枝头坠落一样。

相对来说,心理团体的界限性就不那么明确了,比起现实团体来,它显得开放了许多。我有一位朋友,他是退役的网球运动员,参加过的大小赛事不计其数,直到现在我们谈论起网球来,他都会颇为感慨地说道:“我们这些打网球的人啊,就是拿身体在拼,拼了一辈子,到老一身伤病。有时候也会问问自己,如果有一次重来的机会,还会不会选择这条路,但是思来想去还是会选它啊!”显而易见,他所说的“我们”代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网球运动员,如果此时此刻在距他有万里之遥的某座城市有个人踏入了这一行列,那这个人也会被包括在他说的“我们”——即“网球运动员”这一团体之内。

对于心理团体而言,排他性并非源于成员的心态,而是源于团体界限本身。这不难理解,心理团体虽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划分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譬如一个篮球运动员绝不会被划归到网球运动员的团体当中,病人与医生也绝不可能被混为一谈。由此可见,心理团体可能随时在接纳与团体成员具有相似性的新成员,但对于那些不具备相似特征的人还是会表现出极大的排斥性。

在小说或戏剧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节:一个人在暴富之后努力将自己打点改扮为上流社会的人物,他买下崭新的豪华别墅,购置金银器皿和古董名器,从头到脚打扮得焕然一新,衣衫全是由最时髦、最名贵的料子制成,然而上流社会的人们还是不会从心底里认可他、接纳他,因为他只不过是“暴发户”,归根到底与他们这些世代勋爵、坐拥金山的人不同。这就体现出了心理团体的排他性,有时这种排他性显得并不理智,或者说不具有正面意义,但它的存在是无法否认或抹杀的。

(2)保守性

团体的保守性也是与其封闭程度相联系的,一般情况下,越封闭的团体越是保守,对革新的抗拒也就越强。这一点在乡村与城市的对比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城市的革新是很常见的,无论是交通方式还是居住习惯,都有可能发生变革,尽管变革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发起变革的手段也有所不同,但城市居民团体始终要比乡村居民团体更容易接受此类革新。

事实证明,团体越是原始,就越是封闭,相应地也就具有越强的保守性。并且,保守性越强的团体越容易触发成员对外来新成分的抵制心态,而且抵制的程度也会随着保守性的增强而增强。在某个“世外桃源”中想要发起变革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变革的方向和内容都是积极的,也不容易被居民团体接受。如果尝试让居民与外界的人群进行接触,逐渐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那么这种变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不过这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贸然行事的话极有可能会激起居民团体的抵触情绪,结果便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已经有心理学家进行过探索,最好的结果就是——当外来文化被引入之后,其所引起的变革不仅不会使得此地现存的文化被全部抹杀,同时还能在正确的方向上有计划地进行革新和发展,最终实现良好的融合。

由此看来,现实团体的保守性要比心理团体明显得多,因为结构越是严密的团体就越有可能呈现出封闭的特征,也就具有越强的保守性,而结构松散的团体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