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发性的重组过程-“顿悟”

时间:2024-06-28 22:17:01

虽然我们先将思维过程置于一个拥有大容量的复杂痕迹系统中进行探讨,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思维过程都与痕迹有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用痕迹理论去解释思维过程等于用结果来解释事件。为了更好地研究思维,我们必须对此有所突破。

在我看来,思维过程的唤起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这一本源出发,不难看出问题情境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应力,它为寻求解决方法提供必要性,也使得找寻解决方法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为之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尽管在许多情况中痕迹系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但这也仅仅是诸多解决渠道中的一种特例罢了,只不过占的比重较大。那么还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情境出现呢?

基于自发性的重组过程-“顿悟”

拿生活情景来举例:我在外忙碌了一天,又热又渴,回到家中想喝一瓶冰镇饮料,于是我走向冰箱,打开冰箱门,拿出饮料,打开瓶盖,将饮料倒入玻璃杯中,最后举起杯子喝掉饮料。毫无疑问,这一系列行为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后天习得的,但它们是怎样被习得的呢?是否需要我像迷笼中的猫那样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并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动作才能习得?在我走向冰箱之前,我是否需要经历一系列任意动作才能达到我的目的呢?很显然,我并不需要。我只需要有获取一瓶冰镇饮料的意愿,并且知道它所在的位置,就能引发上述所有恰当的动作,并不需要那些带有偶然性的尝试。在这种情形中,我的需要设法刺激了我的肌肉,使得我能够完成一系列动作来满足这种需要。生物学家们热衷于用反射弧理论来解释这一切,这一解释也的确有合理之处。而我们的动力理论也可以为之提供很好的解释:这一情境产生的张力要求这些运动以达到解除张力的目的。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跟眼动的例子相似,即使上述行为是整个躯体的行为,但在理论上跟眼动没什么不同。

当然,也存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它会导致全新的运动出现,而且这些运动全都是自发性的,最重要的是,它们是惟一能够将情境中的个体导向所需目标的运动。我有一位朋友,曾在战争期间在军队中服役,有一次,他在某座山上巡逻警戒,想翻过一块岩石,而从他所在的位置到那块岩石之间还有一个裂口,并且这个裂口离他较远、豁裂长度也较长。他将随身携带的绳子系在山岩上,试图往下滑到裂口,但他错误地估算了绳长和距离,以至于悬在了半空中无处落脚。此时,他距离裂口只有几米的距离,但是又没有更多的绳子或其他可以使用的辅助工具,于是他决定稍微晃动一下绳子,看看能否使自己下降一段距离。就在这时,缠在他双脚上的绳子突然松开了,他仅剩双手来支撑全身的重量,但这样坚持不了多久。这时,他心想:“一切都完了。”而后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咬住了绳子,但这也无法扭转局面。最后,他那悬在半空的双脚踩住了一块凸出的岩石,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并最终到达了裂口处。

在这个例子中,我的这位朋友在危急关头所进行的自救行为并不属于登山运动的范畴,而且必然是他以前从未实践过,甚至从未设想过的行为,也就是说,这是完全自发性的,没有意识的调节。在那样的情况下,他的理性意识已经告诉他“一切都完了”,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有任何办法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不可能完成自救,但是最终他做到了,这是由于自我与环境场之间的应力生成了能够减弱这种应力的运动。

这样解释未免显得有些笼统,想要做到具体势必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应力究竟是如何调节有机体的运动的?运动系统具有怎样的特性,能够使得它受到应力的感召并与之发生交流?要详尽地去解释这些问题恐怕不太容易,或许会用到许多抽象的描述,而那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虽然人的心理显得虚无缥缈,但心理学必须是一门务实的学问,正如其他门类的科学一样。尽管如此,使用一些概念性的学术语言来描述一下我这位朋友的自救行为还是可行的——在他的自救过程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动作,就是用牙齿咬住了绳子,在这一事件中,他的嘴巴发生了功能上的改变,从进食器官或语言器官变为了抓取器官,也就是说,在他的自我系统内部发生了一次重组。

这种不通过先前预设的方式发生、而是以重组的方式发生的过程,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不需要经历盲目的尝试,从而减少了这种尝试所导致的错误,它直接利用特定情境中的相关部分,以便达成解决问题的需要。一般来说,就是问题情境迫使有机体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事,尽管有机体并不具备与之相对应的预设装备。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解数学题的时候,根据题意和已给出的条件列出了方程式,却没有学过这种方程式的解法。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放弃解题或求助他人,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非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可能得不出任何有价值的答案。但是如果不得不依靠自己呢?解题人可能会做出如下选择:其一,随机进行一些错误的尝试,这种尝试通常与以往的经验有关,解题人可能会求助于自己模糊的记忆,但很快他就会发现记忆中并没有什么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东西;其二,通过观察方程式本身来获得某种“直觉”并尝试借此进行解题,这就不再是随机的活动了,而是带有顿悟的活动,这种顿悟由问题本身的性质决定。

毋庸置疑,顿悟并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有着明确的来源和特性,至于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