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痕迹”的“改进”历程

时间:2024-12-02 04:08:02

在提到学习与重复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及“改进”,按照惯例,我将用场理论和痕迹理论对它进行分析,以便之后展开研究。

让我们先从痕迹理论开始。是否具有可得性是衡量痕迹的标准之一,可得性意味着旧有痕迹对新过程施加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新过程的发生导致了新的场形成,而旧有痕迹则成为这个新场的一部分,从而对其施加影响——这就是我所说的痕迹的后效。那么这种后效究竟是怎样的呢?

“过程-痕迹”的“改进”历程

在此处,技能的获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反复练习获得改进,而这种改进的意义就等同于痕迹的后效。在这一研究领域,很多心理学家习惯通过绘制学习曲线的方式来表现学习的进程,而这类学习曲线通常有若干高点,并且表现出由一个高点向另一个高点过渡的姿态——这就意味着新过程在不断地发生。

按照“过程-痕迹”这一动力联结的方向来思考,结果的改进必然是某种特定操作留下的痕迹所导致的。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旧有痕迹如何与新过程进行交流;二是旧有痕迹对这个新过程产生了何种影响。很显然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研讨目标。

我们已经明确,产生于连续时间过程的痕迹场能够持续对该过程施加影响,因为痕迹场能够使得新过程中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容易发生,并且这部分更容易发生的过程对于整个过程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能够为整个过程提供良好连续和闭合。这种单一的过程就像一段旋律,然而,技能的获得却不可能被视作为一个单一过程,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对旧有理论进行全盘接收。相反地,我们应当引入一个新的假设:在痕迹进入了新过程所产生的新场之后,成为了该场的组成部分,但它与最初产生痕迹的那个过程之间必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就是它能够对新过程施加影响的原始动力所在。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与这种假设有关的例子,就是那个胖老头的形象。在那个例子中,胖老头的脸取代了起初看起来乱七八糟的线条。也就是说,在某些能够引起一系列知觉组织的刺激发生聚集的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组织产生,就会留下痕迹,并借此引起其中另一个组织的产生。对于后续产生的组织过程而言,不仅仅是来自刺激的力量引发了它们,来源于相似过程的痕迹也会提供这种力量——此时,痕迹对过程所施加的影响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那种影响。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提出了假设,并通过具体例子对它进行了阐释,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充分。如果我们能够从某些业已证明的基本原理中派生这一假设,它的可靠程度就会得到大大提高。鉴于这个原理不能太复杂,且必须有科学依据,我想作用与反作用原理会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当某个过程发生在相应的场内,该过程无疑会受到场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也会对场产生反作用。也就是说,当某个痕迹进入一个过程场,成为该场的组成部分时,它将受到该过程的影响,如果它是稳定的,就会对可能发生的变化产生排斥性,那么新过程发生的方向就不会被这种变化所诱导,而是表现出与原先发生的过程相近似的特征。这就是痕迹的后效,也是旧有痕迹与新过程之间相互依存的原因所在。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我们目前虽然利用痕迹理论解释了痕迹的后效对于新过程的影响,但似乎还未涉及重复的改进问题。的确,刚才的假设只能解释在技能获得之后为什么能够保持下去,即使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使用。那么重复的操作为什么能够越变越好呢?这就涉及我们刚才那番讨论的相反方面——如果参与到新过程的场内的痕迹是稳定的,它会使得新过程与原先的过程尽可能相似,那么倘若这部分痕迹并不稳定呢?可以预见,它将会在应力的作用下趋向稳定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形下,痕迹的存在虽然应该归功于旧有过程,但它并不会倾向于重现这个过程,而是倾向于稳定性更强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趋向于改进。一旦更为稳定的过程发生,就会反作用于痕迹,使它得到强化和固化。

这样一来,重复所起到的改进作用就得到了解释。依然以技能获得为例,一方面,初次发生的过程所留下的痕迹是不稳定的——我想这毫无疑问,那么该痕迹的“生存价值”自然也就很低,然而技能被完全掌握之后,它对于个体的意义就会上升为获得性技能,此时即使个体长期不再使用这项技能,它也不会完全丧失,这二者之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在不稳定的痕迹被分解直至消失之前,仍存在这样一种动力使得它朝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这也就等同于发生改进的可能性。

有的研究者曾经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学习某项操作的过程中,个体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往往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态势,操作也比之前更加熟练。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之为“潜伏学习”,也就是说在学习者休息的这段时间内,学习并没有真正停止,而是转向潜在地进行。当然,这种“潜伏学习”中“学习”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学习,它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学习的广义诠释。举例来说,有些人在听过一场音乐会之后会很快忘记音乐家们演奏的新乐曲,但是过了一天或几天之后,某些旋律又会神奇地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如果运用我们刚才阐述的理论进行解释,那就是在此类情形中,痕迹在“休息时期”发生了变化,朝着更具稳定性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终于都得到了解决。不过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有哪种技能的学习过程会如此简单,仅仅通过一个过程的改进就能得到完善。在此之前,学习过程的很多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且这些方面并不一定都包括在初次发生的学习过程之中,个体在学习过程的每个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取得新的成果,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理论在实际情境中可能会被大大地复杂化。不过这并没有关系,因为理论的正确性不会被这种复杂化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