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衡的运动-活动

时间:2023-11-25 22:09:02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活动建立在反射之上,它相当于感觉的对应物,也就是说,某种刺激能够引起与之相应的某种运动。

反射这个概念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到膝跳反射,小到瞳孔的收缩和扩张,都可以作为例证来使用。那么反射是如何诞生的呢?

追求平衡的运动-活动

第一个提出“反射”这一概念的人——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认为,有机体受到刺激从而发生反应,就像光线投射到镜子上被反射出来一样,即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后英国的谢灵顿教授、澳大利亚的埃克尔斯教授及俄国的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教授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并阐明了反射规律。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始于外界的刺激在感受器上转变为神经冲动,经由传入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再将机体的反馈经传出神经传导至效应器,并表现出来,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反射。

但是,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反射弧,其中的一大部分可能会同时受到来自外界的无定向刺激,那么会产生同样无定向的行为结果吗?此外,一种刺激常伴随着另一种刺激产生,由此引起的大量任意性刺激一旦传导至人体内,会导致任意的行为变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我们受到的刺激往往是任意发生的,可活动的产生却并非是随意的,它是有目的、有指向性的,或者说是有序、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生物学上的研究便不足以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令人完全满意的解释了。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处在同质的黑暗场之内,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光点,我们的眼睛起初会感到不适应,而后进行调节,直至适应它的出现,同样,如果我们身处同质的明亮场之内,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黑点,我们也会感到不适应,然后进行相应的调节。在上述两种情形中,并非是那一个点引发了眼睛的反射运动,而是环境场的变化,或者说是一种差异,所带来的刺激,引发了反射。

故此我们可以说,反射是由一种“相异”的刺激引起的,而反射运动的最终结果,则是让我们构建出某种平衡,这种平衡不光是感觉系统的自我调节,更是它与心理的联动作用。

依然以眼睛的反射活动为例,当我们用双眼持续凝视一根画在白纸上的垂直线条时,无论是在我们的视野中还是大脑的认知中,它都是一根没有分叉的完整线条。而在我们凝视的过程中,如果这张白纸发生轻微的摇摆,线条的位置就会随之产生细微的变化,呈现在我们视线中的这根线条,可能会出现双重的影像,这就是我们的双眼对这种摇摆的敏锐捕捉。但是一旦摇摆停止,我们又会看到原本的那根线条,大脑也仍然认定它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如果运用我刚才提出的理论来分析这个过程,就会得出如下结论:

起初,我们的双眼会聚在线条上时的状态,可称之为第一次平衡,即原有的平衡。我们有两只眼睛,也就是有两片眼角膜,尽管组成这根线条的无数个点从不同角度投射在我们的眼角膜的不同位置上,但是我们的视线汇集之处最终只有那一根线条,无论我们凝视着什么物体,皆是如此,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视觉系统本身的平衡。因为这种平衡,我们得以对这个世界产生正确的感知,而不至于颠倒错乱。

然后,线条的摆动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我们眼前就会短暂地出现双重影像,其出现的频率和时长则受摆动的剧烈程度及持续时长的影响。此时,我们的眼睛在捕捉并适应这种新的影像,虽然客体的不稳定导致我们的视觉系统暂时无法达到新的平衡,但实际上反射活动已经发生了。

最终线条停止摆动,双重影像随之消失,我们能够看到的依然是一根静止的垂直线条。但是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此时,我们的视觉系统已经经受过环境场所带来的刺激,由此也产生了反射,结果是达成新的平衡,而并不是单纯的“恢复如初”,所以,我将它称之为第二次平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系统所发生的反射,是因为受到某种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结果,而最终的指向,则是构建出新的平衡,来适应环境场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自始至终,我们的大脑都很清楚,那根线条本身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以不需要我们做出任何肢体反应来迫使其恢复原状。因此,人的反射活动不光是在感觉系统或运动系统中进行,更是在心理层面上进行,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这是无可置疑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从个别向一般进行推导:人体发生的一切反射活动都建立在感觉系统、运动系统与心理层面的交流上,它们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而最终达到的平衡就是这个更大系统的平衡。同时,在这种大平衡的统御下,其中每一个较小的系统都能达成自身的小平衡,这种平衡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正如众多的神经元是反射弧的组成元素一样,我们也可以将反射作为一个元素来看,而我们的活动则是由很多这样的元素结合产生的。这些元素被组合、被打破、被重新构建的过程,就是我们利用活动保持与环境场平衡的过程。而反射的规律性决定了人类活动的有序性和指向性,并赋予它们在实际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