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极限感觉”的心理疗法

时间:2024-12-02 03:35:04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成长,学会分辨好坏对错,学习如何选择,这时候,艺术就成为一个主要的学科,是自我超越得以完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学习舞蹈是非常适合的,因为这可以让他们具有节奏感。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可以完美地表现自己,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非常自然,因为需求已经满足,所以他们不会有任何的焦躁和不安。但神经症却不一样,神经病人总是表现出在和某项事物做抗争,以寻求更深刻的自我需求。

基于“极限感觉”的心理疗法

很多人会问,自我超越的动机是什么,我认为可以分为两者:一种是最基本的动机,其目的是满足基本的需求动机;另一种动机相对高级,是一种在本质需要都满足后,才开始出现的超越性需求。

本质需要是超越性需求满足的先决条件,但并不一定是充足条件,有些人的本质需要全部都获得了满足,但超越性需求却一直没出现。所以,我们要给自我超越设置如下附加条件,一方面本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能够积极运用自己的能力开始自己的追求。

在对自我超越的人进行考察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非常看重自己的事业,认为自己就是为此而生的。例如,我认识一位家庭主妇,她的全部事业就是养育孩子、照顾丈夫和操持家务,这些事务非常烦繁杂,也是很多女人不愿意接受的,但据我所知,她却乐此不疲,竭尽所能地把它做到了极致。这就是自我超越的巨大力量。

对于已经自我超越的人来说,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必须协调一致。我爱孩子,我需要这个女人,我喜欢绘画等,这些都属于内部需求,它是人的感受而非必要的责任;而我需要扑灭一场大火,有个婴儿需要照顾,就属于外部需求,是义务和责任的所在。例如,有个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和娱乐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相一致。而且,这类人最容易实现自我超越。

热爱事业的人往往能够把自身融入到工作之中,而且,工作会成为其本身的标志和自身的一部分。例如,对于一位钟情于医生事业的人来说,当被问及是什么人时,他通常的回答一定为“我是一名医生”。也就是说,自我超越的人所热爱的职业已经内化于他们体内,成为了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职业来说,不同的人热爱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例如,关于法律,有些人的热爱基于它可以达到伸张正义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喜欢法律可能仅仅因为法律是一套比较有趣的流程与法则。不过,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不会影响自我超越。

追求自我超越的人已经收到了更高层次的激励,不再局限于基本层次。一个饥饿的人可以将自己的食物分给孩子们吃,因为这比他自己吃更加快乐。对他来说,伤害他的孩子就等于伤害他自己,孩子挨饿就等于让自己挨饿。利用工作来达到低等需求,是低水平、慢速度发展之人的普遍反应,他们习惯于只把工作看成达到目标的手段。

在职业当中,终极价值并不容易体现。当我们问一个人为什么喜欢行医,为什么喜欢操持家务,或者有哪些快乐时刻时,他们提供的原因可能是真、善、美等因素。实际上,这些未必准确,因为他们自然而然会受到某些观念或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之中,被认为邪恶的东西总是那些人类固有的本性,其实人类的本性并没有优劣之分。那么,传统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和存在价值息息相关,存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为某种目的而服务,是自我超越的一种完美体现。

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种“极限感觉”的体会,这时候,我们感到最幸福、最快乐。极限感觉产生的途径不计其数,例如,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爱情成熟的时候,以及获得某种荣耀的时候等,利用极限感觉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很多治疗之中。

医生们利用音乐、视觉刺激和各种语言暗示来治疗酗酒者,其目的就是激起中毒者的极限感觉,让他们找到比饮酒更加愉悦的感受。当时,医生选取了50000名病人接受这样的治疗。事后发现,成功进入极限感觉的人治愈率相当高,而没有达到这种状态的人,依旧没有缓解酗酒的恶习。

在产生极限感觉的时刻,我们的知觉往往倾向于独特化,无论是对人类还是世界,亦或是一件艺术品,知觉都会把它看成是独特的对象。根据传统哲学,我们把事物分成很多类别,每个类别中的事物都具有某种共性,即任意两个事物都可以找到共同点。总之,离开了共性,我们就无法进行研究。但是,像颜色、形状和质量这种具有共性的事物必然要设计抽象的概念,而抽象的概念和实际感知到的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在感知看来,每一个人,每一样物体都有其独特性。

在极限感觉中,我们可以达到将焦虑、恐惧、压力归于零的境界,可以暂时挣脱一切心灵的束缚,尽管这只是暂时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人的知觉是最灵敏的,往往能感受到平常无法感受到的状态和事物。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完全的满足,是一种绝对的快乐。这是弗洛伊德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合二为一,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的最佳契合。

我对许多人的极限感觉进行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人更倾向于整合自身和表现自己。在极限感觉的状态下,勇敢、坚强、灵敏这样的良性素质会得到最高程度的发挥。这类人感受到了世界的本质存在,同时,他也倾向于进行自我完善。由于自身的统一,使得他更倾向于看到世界的同一性,懂得存在的价值和快乐。由于自己的强大,他也能看到世界的强大,更大的可能性便由此产生了。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对世界的印象则会越来越糟糕。

自我超越的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看上去非常成熟,却又非常幼稚,这其实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是身心健康的人的最基本特征。对于爱的相信便属于这一种情况。有些人看似成熟,对爱看得很淡,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重新选择相信爱才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状态。

极限感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暂时性的自我超越,只不过,这只能算是一时的人格变化,而不是在认知上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这个状态下,人最快乐、最成熟,也是最明白事理的时候。总之,是他身心最健康的时候。从理论上来说,极限感觉在人生的特定时刻都会到来,但对于自我超越的人来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极限感觉要比其他的人多很多,而且更为强烈和完美。

相亲相爱的情侣能够在彼此身上看到的东西,是其他人看不到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可以使其发挥潜力,没有爱则会抑制其成长。这就是爱的力量。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勇气和自信,倘若无法从双亲那里获得爱,生活中就会产生怀疑、焦虑等各种各样的不正常因素,从而对自我超越形成不利影响。

我在研究心理治疗的时候发现,爱能够促使潜能的发挥,无论是爱别人还是被爱,如果没有爱的存在,潜能就无法浮现出来。那么,怎么从一些类似于潜能的品质中找到自我超越的前兆呢?其实,达到自我超越所需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某种信念的产物。例如,丈夫相信妻子是最漂亮的,而妻子也相信丈夫是最勇敢的。漂亮和勇敢并非本来就存在,它的产生来源于感知,来源于某种信念。因为每个人都有美丽和勇敢的可能性,所以,每个人也就具备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人在极限感觉的时候比在其他时候的感觉更加独特且和谐,身心的体验也非常协调,并不会出现矛盾。心理学家们对此非常重视,因为这需要他们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必须做到既认同患者又否定患者,即一方面,对于患者要足够关心,因为他要和患者站在同一阵线,这样才能给患者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使患者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患者目前的状态并不正常。

处在极限感觉状态的人会认为自己达到了一个能力的高峰,相信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总之他觉得自己比其他时候更聪明、更敏感、更有才智,而且对大多数事情都会全力以赴。这一情况不仅能够被自身感觉到,也能被观察者看到,这种时候自身不再受到限制,也不会再有精力的消耗和损失。

这种全力以赴的状态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当一个人处于最佳状态时,任何工作都会变得容易且不费力,在极限感觉之外的时候感觉困难,需要通过很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感觉却非常轻松,仿佛在自动自发之下就完成了。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平和与镇定的,他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确,并且全心全意、毫不迟疑。对待目标也是一击即中,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一些伟大的教育家、艺术家和领导者们都会显现出这样的品质。

与其他任何时候相比,处在极限感觉中的人对于活动和感知是最负责的,他在这个时候更像是一个动力源,能够自我决定行为和思维,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旁观者看来,他变得果断而勇敢。在特定层面上,他更加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