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正确的成长方式

时间:2024-12-02 03:26:08

任何一种经验或知识都会因为哲学的变化而变化,不仅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会发生变化,教育和心理学也会做出或多或少地改变。但是,在这种变化中,环境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是我们身体内部存在的天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天性类似于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带有明显的遗传特征,它们非常顽固,很难做出变化。不过,在决定一个人成长的各种因素中,还要加上出生伊始所遭受的创伤,以及童年阴影。总之,一切在生命刚开始的几年时间里发生的事情都要包括在内。

不管是天性还是后来的创伤、阴影,都不是最终的产物,它们是一些潜能,在一些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如文化、环境、家庭的作用下成型的,这些无目的的冲动和倾向在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以另一种形式隐藏起来,使我们不易察觉。

如何选择正确的成长方式

虽然它们属于本能,几乎不可能被抹杀,但它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软弱无力的,很容易被战胜和控制,甚至被永久压抑。因为我们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我们很容易被文化所影响,而每个人的情况又都不一样,因此表现出了巨大的个体差异。

在人的内部天性中,有许多是人类共有的,例如对爱的需求,又有很多是独特的,例如音乐、艺术等天赋。可惜的是,很多文化被压抑了,在生命的早期,这些都被压抑了下来。根据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幼儿或青少年身上更能主观表现出文化和经验被压抑的痕迹。例如,儿童意识到了自己存有某些原始的冲动,于是他非常害怕自己被这种冲动所影响,以致面临精神崩溃。所以,他会自发的对这种冲动产生一种拒绝的态度。

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天性很容易被压制,甚至完全意识不到,但成年之后,这种天性虽然并不强硬,却很难消失,尽管它们是被压抑的,并且一直以被扭曲的形式出现,但它们依然如影随形。即便如此,个体仍旧存在主动选择性,他们完全可以依靠创造力来实现自由成长。

自由成长过程的停滞或心理疾病的产生一般都是因为受挫,其中包括天性的受挫、存在的受挫和价值的受挫等。受挫可以导致自卑和退缩,但也能产生一些看似不良的行为。例如,亲兄弟之间的仇视和敌对,有很大程度是因为每个子女都希望独自占有父母的爱,当他发现父母的爱好像给自己的兄弟多一些时,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受挫感,进而产生一系列报复行为。但等他成熟后,就会意识到父母对于兄弟的爱和对自己的爱是和谐并存的,至此,他的受挫感便会减轻或消失。但不管怎样,这些情感都是正常现象。从更普遍的范围来说,那些在文化中被认为是邪恶的东西,在实际中也未必如此,如果每个人都受到承认和尊重,许多民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个人的人格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承认,就很可能会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样就打破了健康成长的模式。我们不应过分地压抑自己的天性,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和促进,在承认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其能量。对自身天性或思维的恐惧和抑制是非常不利的行为,我们没有必要对心灵的产物心存戒心,也没有必要对天性进行过多抵触。

虽然我并不赞成过于畏惧心灵和强制进行控制,但这并非一概而论,有时候,控制并非出于畏惧,而是有意为之,有心让天性与性格、行为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这种情况表并不罕见。例如,很多艺术家和运动员拥有健康的心理,但他们仍旧会通过强化心理素质,促使自己发挥出超越一般人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心灵的控制和自发性是共存的,两者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如果给他们充分的选择自由,那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会选择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事情,从中他获得一种良好的体验,收获一种愉悦感,也就是说,他比外界的任何人都了解什么事情对他是有益的。

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并不意味着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让人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不加干涉。因此,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在“有帮助的顺其自然”的环境中成长。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甚至会被各种扭曲,对于尊重儿童的选择,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绝对的容忍和溺爱,过度的保护其实是一种没有尊重的爱。

要想自我超越,需要的是本质需要的满足而非本质需要的受挫,因为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是完全得到满足而不会受到任何挫折的。禁欲主义、自我克制和各种人身限制,都会造成机体的残缺不全,在这样的环境中想完成自我超越就会难上加难。

把人体的本质需要看成是对财产、金钱的满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本质需要永远都是最本质的安全感,是在一个家族、团队,以及社会大家庭中的爱与尊重,只有这个基本条件满足了,我们才能实现后续的发展。当然,这需要以最基本的维持生存的物质需求为前提。

在我们探索外部世界的时候,要尽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这样可以使我们受到鼓舞和自重,自重不仅包括受到别人的赞许,也包括实际获得的成功和成就。

为什么说溺爱阻碍了自由成长呢?因为在溺爱的环境里往往不通过努力就能获得需求的满足,这不但无法获得成就感和自重感,还会致使孩子只会利用别人而不是尊重别人。而且,溺爱还包含了对孩子自我选择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蔑视行为,很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的不良性格。

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的人,所谓的“不成熟”便由此产生。其实,不成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对某一层需求的缺失,而成熟则是补全了这部分缺失,达到了相对完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知觉达到了最真实的程度,我们暂时达到了一种无欲望和无畏惧的状态。

人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联系,自我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其他人带给我们的爱与友谊。社会上有很多团体,例如残疾人协会、嗜酒者互戒会以及各种兴趣爱好团体,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团体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或许可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成为独当一面的卓越者,但我们所依靠的力量依然来源于团体。

除了快乐,成长也会伴随着很多痛苦,每向前一步,都有可能踏进危险的领域,成长也意味着放弃某些轻松的和令人愉快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孤独。所以,成长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通过勇气、意志和力量战胜这些恐惧,这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身体里有两种力量,即促进成长的力量和阻碍成长的力量,前者给了我们勇气,而后者带给我们畏惧,理想的自我超越之路就是强化前进的力量,削减阻碍的力量。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的人基本是因为人格被否定,是一种被掩盖住的心理防御和逃避,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他们对无法实现这一事实不能接受。在这种强大的心理矛盾下,一种反常的举动开始出现、精神问题也由此而产生。

自我超越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成人的价值观相当模糊,这使得许多青少年不屑于关注成人的价值观,而是选择任性而为,这种不成熟和愚昧的行为危害非常大。

儿童为了寻求成人的帮助,往往会使用一些小技巧,例如撒娇、哭闹等。但要想实现自由成长,就必须抛弃这些技巧,在接下来的时光里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事情,特别是要抛弃独占父母爱的想法,学会爱其他人,也要知道如何满足自己,凭借自己的意愿做事,而不是仅仅满足父母的期望。如果一个成人做不到这些,依旧遵循儿童时期的做法,只能说明他不成熟。

一旦我们把心灵世界和外部世界混淆起来,就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身心健康的人可以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不会抛弃任何一方面。人必须要适应外部的世界,因为人们所需要的满足大多数来自于外部世界。所以,学会区分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了解社会和人性,学会延迟满足,知道我们满足哪些层次的要求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总之,我们既要知道自己缺失的是什么,也要知道如何正确地满足自己。

在人成长的初级阶段,很多身心活动都和外部世界没有直接联系,那只是纯粹本性的流露,没有经过任何的努力,只注重于享受和满足。这些特性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到体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逐渐意识到理想、希望、任务、使命等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