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成长”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身体这一生理因素上,其实,成长还有一个心理因素,人们也许知道它,但对它的内容却知之甚少,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想理解它,就必须结合实际,利用好既有的心理学知识和案例进行深刻的剖析。
自由成长属于一个长远目标,这注定了婴儿永远不会理解,因为他们并不为此而活,他们的行为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快乐,可以说,他们只是活在当下,并不准备生活,更不会努力成长。但是,他们可以一直按照生理的规律成长,直到他们知道如何进行自由成长。
传统的心理学往往喜欢研究静态的事物,从不观察成长、运动的真相,这种行为非常糟糕,确切地说是以偏概全。传统心理学家们认为,自由成长肯定会存在一个完美状态,只要达到了,就可以停止。就像一个勇士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为神之后就圆满结束了一样。其实,在目前的认知领域当中,完美状态根本不可能到达,我们只有不停地进步。只要我们在主观上感觉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更快乐、更欣慰,就可以证明我们成长了。
如果我们想知道什么样的事物最适合我们,只要通过实践,然后主观地感受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所有的经验都来源于实践和探索,而不是被某个外界的绝对权威所批准。例如,当我们在用餐时,对于桌子上琳琅满目的美食的选择,大多不是因为某个长者的建议或者某个权威的命令,更多的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即哪一种食物能使我们产生愉悦,我们就选哪一种。这类似于很多女人的择偶标准——凭感觉。更进一步地说,因为吻第一个人比吻第二个人有感觉,所以她们选择第一个。
我们做一件事为什么会出现愉快或不愉快,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呢,真正令我们喜欢和不喜欢的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谁也无法作出回答,因为针对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我是谁”或者“我是怎样的人”。
那么怎样了解自己呢?很多人选择书本上的知识,不可否认,这是办法之一,但却不是最有效的办法,主要原因在于它脱离了实践,违背了天性。其实,在婴儿到儿童这段时期,最好的方法就是探索,我们要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表示鼓励,而不是阻挠。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只有对一种事物探索到厌倦,才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更高级”的事物中。而不是由大人们把看似“更高级”的事物强行摆在他们面前。
每个人的身体内部都有两套相互矛盾的机制,一套机制是心理防御机制,它出于畏惧而倾向于回到过去,畏惧的内容有害怕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失去父母的宠爱,害怕承受风险,害怕独立生存等。与此同时,另一种机制也会发挥作用,这股力量正好相反,它推动着人们不断向前,逐渐完善自我,树立其在外部世界独立生活的决心,这个互相矛盾的机制可以表示为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成长属于一个无休止的选择过程,因为在安全与成长两条路上,人只能选择一种,而且,这个矛盾贯穿人的一生。可以使人产生快乐和焦虑两方面的情绪或情感,快乐是因为我们已经步入了安全的境地,内心很可能会因为摆脱危险而感到愉悦。但同时,我们也会感到安全意味着失去了挑战和动力,意味着我们无法再进步,这时候,我们又会产生深深的恐惧。成长也一样,当我们成长的快乐大于成长的焦虑,安全的快乐小于安全的焦虑时,我们就会逐渐成长。反之则会停滞不前。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选择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甚至有时候并不一定对自己有益。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很多动物实验,最简单的就是将小白鼠放置在一个只有一盘纯水和一盘糖精水的笼子里,观察它如何选择。经过数次实验的观察,心理学家发现小白鼠总是会选择糖精水,而不是纯水。很明显,糖精水更能使它产生愉悦感。这种选择机制的适用群体非常广,从婴儿到成人,从小白鼠到大象,其行为都符合这个规律。
我们可以把这个发现当成一个动力理论,还可以与弗洛伊德的思想结合起来研究,不过,我并不认同弗洛伊德把一切东西都当作病理来看的思路,因为他看不到人们走向健康的可能,认为每个人的心理都是有问题的。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学派也走入了极端的境地,他们认为自由成长的道路无比平坦和光明,并且总是回避病理问题。因此,上述两种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一个只研究罪恶,而另一个只研究善良。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有健康的,也有病理性的。而安全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例如,对一个刚刚学会走路,准备脱离母亲的怀抱到处探索的孩子来说,他首先观察的是自己的母亲,当确认母亲在他身边时,他就会敢于探索屋子的其他事物,甚至会慢慢地走到门口,对走出屋外的活动跃跃欲试。这其实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母亲突然离开,孩子就会即刻陷入恐惧和焦虑,然后终止对周围的探索,这时候的他不再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好奇,而是希望妈妈回到他的身边,如果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他极有可能失去行走能力,“退化”为爬行。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面对安全和成长,且只能二选一时,孩子往往会选择安全。那么,怎样才能让他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遵从他自己的选择,切忌强行替他做出选择,因为这样会打击他的自信和兴趣,从而导致他的判断力发生混乱。因为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他自身的主观体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提供帮助,使他产生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渴望受到别人的爱、关心、赞美、帮助和欣赏,特别是对于婴儿来说,周围人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孩子担心失去他们,因为他们是食物、帮助以及各种爱的提供者。因此,当孩子在面对在自己的快乐体验和别人的帮助之间做选择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所以,当母亲离去时,孩子会停止对周围的一切探索,转而寻找自己的母亲,并因为失去母亲而惊慌失措。
如果在放弃自我还是抛弃别人之间做选择,成人可能会选择抛弃别人,但对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一定会选择放弃自我。所以,安全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如果成人强迫儿童在安全和成长之间做出选择,儿童一定会选择安全。但是,成人最好不要迫使儿童做出这样的选择,遗憾的是,很多大人因为自私和无知,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为了所谓的安全,拒绝他去和同龄人交往。为了使孩子顺从自己,他们会选择谴责,甚至以拒绝给予孩子物质和精神上的关爱相威胁。这时候,孩子往往会选择听从父母的话,这是基于安全的需要。但是,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出现成长停滞,甚至丧失追求自我快乐的能力。
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安全的环境非常有必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很可能会出现暴力、敌意、依赖性等负面的情绪或习惯,但是,一旦这些得到充分的发泄,他们很快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快乐。例如,爱心、创造性或寻求自我超越等。当然,寻求高层次的快乐需要成人加以引导,使他做好自我调节,从而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