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克分子行为最一般化的描述该如何表达呢?它是发生在环境当中的一种行为过程,这一点是同分子行为的最大差异,分子行为的发生地是机体内部,其动因是对环境产生刺激的因素,而克分子行为则发生在机体之外的外部环境当中,举例来说,学生的上课行为就属于克分子行为,这一行为的发生在教室之内,教室就是外部环境;老师讲课的行为也是克分子行为,这一行为也发生在教室这一外部环境当中,对于学生们来说,即使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也会明白老师的语言。
这就像猎狗捕食野兔,对于这两种动物而言,彼此的行为都是发生于外部环境中的克分子行为。这些例子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它们并非像看起来那样微不足道,因为我们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环境,辨别克分子行为是在哪种环境当中发生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则较为贴切的故事: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风雪交加当中,有一个男子骑着马从远处走来,进入一家客栈。这个男子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冒着寒风跋涉了很久,路标和道路早已被大雪覆盖,所以对他而言,能够于这样的环境下找到一处容身之所,是一件无比高兴的事情。他激动地敲开门,客栈店主满怀惊异地去迎接他,诧异地询问他从哪里赶来。男子向远处指了指自己所来的方向,这时店主突然惊恐地问他:“你是不是骑着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听到这样的询问,男子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就倒毙在店主的脚下。
这是一个传说,我们暂且不论它发生的过程和因果联系,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这名男子的行为发生在哪种环境中呢?很显然,从店主的问题和男子的表现来看,他的行为发生在康斯坦斯湖,而且他骑着马经过湖也是实际发生的事实。只不过雪天的湖面应该被冰封得非常结实,他骑着马路过不会有任何影响。
这样的行为发生的地点较为特殊,但是研究行为的心理学家可能并不感兴趣,因为对心理学家来说男子无论是骑马路过平原还是湖面,行为的性质都是一样的,都属于克分子行为。同时,心理学家也知道另外一些事实:男子并不了解自己之前的行为,以至于在真正了解之后死于后怕,所以心理学家也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如果男子在最初就了解真实情况,他的行为一定会和后来大相径庭。这样,“环境”一词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意义,而在这里它属于后一种,即这名男子宁可绕远,骑马穿过大雪覆盖的平原,也不会选择经过康斯坦斯湖。
对那些骑着马经过康斯坦斯湖的人来说,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克分子行为,而选择其他路线的做法也同样正确。所以,我们才会对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做出区分,针对同一环境,如果从地理环境角度来回答可能是“正确”,而从行为环境角度来回答,可能就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