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爱都应有所节制

时间:2024-12-02 01:59:03

一个母亲该怎样对待孩子才算合适呢?其实很简单,按常理就可以了。我所说的常理就是将孩子当成幼小的成人一样对待。在给他们穿衣服、洗澡时,要格外注意你的言行举止。要让你的行为举止更为客观,同时又充满友善的坚定。千万不要紧紧地抱着他,亲吻他,让他在你的怀中赖着不动。如果真的想亲吻孩子,就在跟他说晚安时,亲吻他的额头,一下就可以。早晨起来后,可以和他握握手。在他遭遇到困难的事情后,能用智慧和毅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时,可以轻拍他的额头,以表示你对他的赞赏和鼓励。如果你愿意试一试,一个星期的时间你就可以做到,以完全客观同时十分亲切的态度对待孩子,这的确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对于曾经感性地对待孩子的方法,你一定觉得愚蠢。

假如,你想养一只能看家护院、追鸟猎狐的狗,肯定不会像溺爱孩子那样的方法来养它,因为那无法取得你想要的效果。可是我们对待孩子则不然,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孩子偶然跌倒在地,或者身体哪个部位有了点小损伤,亦或是发生了小病小灾时,母亲就会为孩子做祈祷,让上帝赐福她的孩子。每次遇到这种事情,我都赶紧离开,我很难接受这种爱孩子的方式。

任何爱都应有所节制

我希望身为母亲的人,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不能在孩子发生意外时,冷静面对孩子的伤痛,并以沉默待之?

(2)为什么在孩子受伤后,不先去实事求是地给他包扎,而表现得那么大惊小怪?

(3)为什么在孩子长大一些后,不让他自己学着处理伤口,去寻找绷带和药水?

(4)为什么不能自我改进,不再去用亲吻、拥抱、抚摸等方式对待孩子,而代之以亲切的话语和微笑来对待他?

更进一步说,就算你非常关心和担忧孩子,也应该清楚在喂养和洗浴以及其他一些小事上,爱的条件作用足以形成。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难道母亲不懂得在一天内,需要有大部分时间和孩子保持距离吗?这在育儿过程中,是很明智的做法。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们若可以结成一个家庭共同体的话,就可以在照料孩子方面换一种方式,那就是每个家庭各提供一个训练有素的保姆,让她们每周轮流去别的家庭照料小孩。就在不久之前,我还听别人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家庭,突然之间保姆有事辞职,家人又请来一个新的保姆,结果这孩子无法习惯新的保姆接近他,为此整整哭了3个小时,而且哭得十分厉害,几乎晕厥。原因是曾经那个保姆看护了他一年半的时间,在看护期间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使这个孩子对他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感,所以孩子一时间难以接受新保姆。一个月之后,新保姆又因为有事离开了,这家人又请了一个保姆,这一次,那个小孩只哭了半个小时,就任由保姆照料了。这种事情在很多家庭中是常见的事,当看护他的保姆短时期内就离开,孩子是不会有很大反应的,换保姆的次数越频繁,孩子的情绪反应会越小,甚至不再会有明显的反应。所以,当第四个保姆到来时,小孩一点也没有嘟哝之声。对此有时我不禁会想,假如母亲们也能轮流交换各家的孩子来照料,哪怕只是偶尔这样做,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当然,这只不过我的突发奇想,实施起来未必容易,除非大家真的认同这其中的道理。

前面我已经跟大家讲述过,过分条件作用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因此,大家不妨可以做一些改变,以消除过分的条件作用。必要时母亲应该离开孩子一段时间,而且时间可以长一些。假如你家里没有请保姆,不能将孩子一个人丢下的话,你可以试着每天大部分时间让孩子在后花园玩耍。当然,在此之前,安全问题必须考虑。这种方法当孩子生下后就可以做。如果他可以爬行了,就把他放在沙滩上,也可以在自家院子里挖一些小洞,让他从洞中爬进爬出。我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应该让他学习如何克服困难,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世界,因此,应尽早让他们学会在没有监护下战胜困难的本事。

当孩子做了分内之事时,家长们每次都会给予表扬、赞美、抚爱,其实在我看来这实在没有必要,至少不用每次都对他进行鼓励。当然父母之心之于孩子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爱,所以如果你的确很爱你的孩子,一定想去看看他玩耍的模样,也不必来到他身边,可以从一些缝隙或窥孔中悄悄地观察,他在你视线内,但却又看不到你。而最关键的是,当孩子发生意外时,切记不要让他看到你慌乱的样子。你应该表现得十分冷静镇定,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家庭医生,或者保姆一样,娴熟有序地进行处理。另外,尽管处于这种情况,在跟孩子说话时也要注意口吻和言辞,尽量少用过于娇惯和亲热的词语。

孩子因被娇生惯养形成的习惯,简直是父母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那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在外求学,或是工作,或是组建家庭,开启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就会忍受诸多痛苦。而且,娇养习惯形成后是很难破除的,它会成为家庭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很多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人,也就是那些被妈妈称作“心肝宝贝”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婚后生活事无巨细地讲给自己的父母听,并且,会将父母牵扯进他的不和谐的婚姻生活中,使家庭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境地。

一个在幼年时就已经养成了娇生惯养习惯的新娘,在结婚后只要与丈夫发生一些小的矛盾,就会立刻赌气地提着箱子回到娘家。无疑这是一种人格的病态体现,而这种案例层出不穷。在这种案例中,要么是父亲,要么是母亲,或者父母都参与到纠纷中,其参与的程度之深,导致孩子的婚姻矛盾难以调和。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为了从难以忍受的婚姻束缚中逃离出去变得疯狂,甚至自杀。在一些情况较好的案例中,溺爱长大的年轻夫妻之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争吵,大多时候表现为相互抱怨,内心愤懑。对婚后的夫妻生活,感觉不到任何乐趣,并常常以疲劳或头疼等为逃避的借口。如果,妻子不能像他的母亲那样,对他充满爱与柔情,夸赞他、抚爱他,那么,在他眼里妻子就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是一个不理解丈夫,不尽妇道的人。同样,当一个女人无法从丈夫那里得到像之前在家中父亲对她的那般宠爱的话,那么,在她也会认为丈夫是一个缺乏爱心,不善解人意、粗鲁的家伙。如果年轻夫妻不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生活和未来,而是还像从前在家里那样,牵着父母的衣襟,那么自然会因处处碰壁而陷进无边的痛苦之中。

根据我前面的讲述,大家是否会有一些触动?会重新思考一些问题?而最后想说的是,当你用爱抚和亲吻等,以溺爱的方式教养你的孩子时,是否想过这种爱其实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工具?它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由于严重的依赖性导致的独立自主精神的缺乏,在遭遇困难时陷入不尽的痛苦之中。这种溺爱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就业前景,以及婚后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