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误区

时间:2023-11-25 16:39:03

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方法缺陷。事实上,在家庭中,我们生养孩子就是为了“享受”拥有他们的乐趣。我们生下一个孩子,会从他那里找到各种可为我们带来愉悦的事情。而我们的爱心也好像找到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男女青年相遇相爱,然后结婚蜜月,但蜜月期对于他们而言显得那样短暂,所以满溢的幸福和快乐需要找到另一种方式延续,于是,爱自己的孩子便成了让爱延续的方法,而且这种爱会一直延续下去。现在年轻的母亲尤其如此,尽管她爱着她的丈夫,但为了生活丈夫要外出工作。可她的内心充满了爱,她要想方设法将它表现出来,那怎么办呢?于是,她将“爱”和“吻”投向了孩子,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将爱表现了出来。

前段时间,我曾同两个男孩以及他们的母亲、祖母、保姆一起乘车外出,两个男孩的年龄分别是4岁和2岁。在2个小时的路程中,两个孩子简直就是在不断地被吻中过来的,其中一个被吻了32次。其中他的母亲吻了他4次,保姆吻了他8次,剩下的20次都是他祖母吻的。而另一个孩子也一样被大人们吻了一遍又一遍。

养育孩子的误区

亲吻孩子这种事,由古至今,绝大部分家庭都存在,这是一种流行的习俗,尽管我对大家说这种行为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但疯狂的家长们不但不有所醒悟,还认为我的观点是错误的,对此不屑一顾,更有甚者发表社评文章进行批评。

不让家长亲吻孩子,并不代表行为主义者是冷漠的、天生缺乏情感的铁石心肠,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出于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考虑。因为一个被亲吻过度的孩子,在他未来的人生之路上,的确埋伏着诸多阻碍之石,对其向前行进发挥极大的阻碍作用。我知道,大家对我的观点尚不能理解,那么,在明白它的害处之前,我想跟大家谈一下爱是怎样发生的。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只有一种刺激能引起新生儿爱的反应,即抚摸他的肌肤。被抚摸的部位感觉越敏锐,其所反映出来的状态就会越明显。身体中耳朵、后颈、嘴唇、乳头以及性器官是比较敏感的。如果婴儿一直哭个不停,只要对这些部位进行抚摸的话,他就会慢慢安静下来,甚至露出微笑。通常,看护孩子的大人都是从无意间碰触到婴儿的敏感部位后,发现这个方法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在看护婴儿的过程中,父母或是保姆会将孩子时而举起来,时而摇动亲吻,时而将他放置在自己的膝盖上逗乐。像这样一些爱抚的举动,对于婴儿的肌肤都会产生轻微的刺激。甚至,有些大人会爱抚婴儿的性器官,使他安静下来。等到孩子稍大后,受到类似轻拍、晃动身体这些爱抚后,他会发出哧哧的笑,甚至,张开双臂意图接受大人的拥抱。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和情绪性的行为一样,儿童爱的生活,在初生时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抚摸他的肌肤。至于别的刺激都毫无效用。因此说,对于孩子而言,不论是他的父母还是其他的人,都无所谓“本能”的爱。换言之,一切的爱,包括两性之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所建立的基础就是这样简单。有太多父母过于看重他们人为制造的情感。因此在他们看来,行为主义者的主张对亲子间神圣而甜蜜的关系,是一种极大的侵犯。

大多数人认为,父母需要以那样的方式来爱孩子,而孩子也应该回以同样的方式爱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种自然的爱的互动。真的是这样的吗?事实并非如此。比方说,父母因为有事不得不离开他的孩子3个星期,这个孩子刚刚9个月大。当他们离开时,孩子依依不舍,发出喁喁之声,并试图用双手抓住他们,可见,孩子与父母的深爱之情。然而,3个星期之后,当他们回到家中时,孩子对他们的反应就像见到陌生人一样,反而对朝夕陪伴他3个星期的保姆十分亲近。因为,在父母离开的这段时间,保姆对他的爱抚、轻拍,以及将奶瓶放在他的嘴唇上的一系列活动,使得孩子的爱转移到了保姆身上。由此我们相信,对于婴儿来说,只要那个人曾经抚摸及喂养过他,就可以让他对其产生爱。

自从那种摇轴的小床出现后,摇晃孩子睡觉的习惯,已经逐渐被看护孩子的父母淡忘。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购买那种摇轴小床,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是否还保有摇晃孩子睡觉的习惯是很难说的。相信很多母亲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对他加以训练的话,婴儿会很快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而不需要别人的摇晃。这种情况那对于母亲来说是一件很称心的事,因为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家务,或者别的事情。所以,撰写过养育儿童方法书籍的浩特博士指出,假如不想买摇轴床的家庭,采用早期训练孩子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方法,是又经济又受用的办法。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做亲吻孩子的事情,在他睡醒时,可以从床上把他抱起来亲吻他,或者在孩子沐浴后,可以亲亲他胖乎乎的小身子、小脚丫。

所以,对于儿童的“爱”,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是,儿童“爱”的长成也是家庭造成的。 “爱”是条件作用的产物,而造成条件反应的机会很多,贯穿于一天中的每一时刻。对婴儿肌肤的抚摸,和对着他的头顶敲击钢条没有区别;婴儿看到的母亲的面孔和关于兔子的经验也是一样的。如此,一个条件作用下爱的反应就形成了。无论是对他的母亲,还是对父亲、家中的保姆以及所有亲近他的人,都会产生许多爱的反应。这些爱的反应,就儿童而言,是不需要用什么“本能”的,更不用说什么“理智”“推理”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