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愤怒催生“愤怒的孩子”

时间:2024-06-28 19:53:03

阻止愤怒是引起愤怒反应的原因,对此理解起来并不难。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可以看到,这即使在一个新生儿身上也能体现出来。如果将他用力按住后,他就会挣扎小身子,这是一种天然的抗争。孩子刚一出生,就会踢腿、挣扎、扭动身体。

我们曾做过一个实验,当时,我们把孩子抱到一间暗示,让他平躺在床垫上,他的头顶上方,有一盏光线微弱的灯悬挂着,并且左右移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块柔软的棉垫垫在婴儿头部的两侧,然后实验者用两手将新生儿的头稳稳地握住,不让它移动。由于有棉垫相隔,所以,实验者的手根本接触不到婴儿的头皮,但是,只要实验者握住他头部的手稍微用力,新生儿便开始大声哭泣,假如我们手没有放松,让这种压力持续存在的话,他就表现出狂怒的样子。

阻止愤怒催生“愤怒的孩子”

事实上,不仅对他的头部施以控制时,他有如此的表现,在按住他的双脚或双腿,使他处于不能乱动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结果。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不论哪种对他施加压力的方式,都不会使他真正的疼痛,但他的表现是哭泣和挣扎。如果我们持续阻挠他的行动,他的嘴就会越张越大,有时甚至呼吸都要停顿的样子。同时他的身体僵硬,面孔红涨得几乎发黑。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的新发现。也就是说,在新生儿出生时,就具有了狂躁和发脾气的反应,而导致这一反应发生的,就是婴儿身体被成人握住,或是其身体的任何部位的运动被阻挠。

那么,对于这种愤怒反应,我们能否将之消除呢?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即使进行密集的训练,也无法使之彻底消除。当一个人横冲直撞地走在街上踩到了别人的脚,还撞疼了他人的胳膊时,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的脸上看出明显的怒容,甚至可能发生争斗。而当一个人被他人束缚起来时,也会明显地看到他的不甘和挣扎。

观察发现,在一天之内,新生儿的愤怒不知道要被引发多少次。每当我们给他穿衣服、脱衣服,或者换衣服时,都会握住他们的胳膊、腿还有手脚等部位,而这些都是激起他们不满和愤怒的因素。而如果在替孩子做这些事情时,能够细致一些,敏捷一些,温柔一些则孩子的情绪就会好一些。因此说,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不够用心就是一种鼓励狂躁的行为。因为不够用心,自然会马虎行事,所以在给孩子穿衣、换衣、脱衣时,就会阻碍到他的活动,尤其是给孩子穿紧身的有袖口的毛衬衫时,尽管我们的力气不足以扭到他们的胳膊和手臂,但他们也会感到不舒服。在给孩子换尿布时,将孩子反过来,再翻过去,使他们的身子扭来扭去;用尿布紧紧包裹住他们的双腿,使他们无法自由伸展,等等。这些都无法让孩子感到舒服。

另外,当带着孩子外出时,为了保暖我们会给孩子穿上外套,外套里面穿毛线衣服,而这种毛线衣服很容易缩水,所以我们给他套上的可能正是一件已经缩水的不合体的衣服,这样从头上套下来,再到胳膊进入袖口,一路下来哪里能让孩子舒服。而这些都将导致孩子狂躁情绪的产生,这是我们经过试验验证过的,所以是可信的。

既然导致孩子狂躁的因素是我们上述描述的种种,因此我们说,愤怒是条件作用下的反应。有这样一个孩子,从他出生开始,我们就对他的行为进行干预。为了对他施以某种实验,我一直握住他的双手不放松,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小手变得僵硬起来。这时,我开始轻轻摇动他的身体,有时捏住他的鼻子,如此一来,引起了他的手的“抓握反射”。紧接着,我把一根小棍快速地塞进他的手里,他紧紧握住它,然后我把婴儿放到一个软枕头旁,让他靠在上面,独自支撑自己。每当婴儿要松开他手里的小棍时,我的助手就会立刻将他的双手抓住。这个实验反复做了好几次,每当这一实验开始时,他总会变得很愤怒。经过这样几次的反复后,他一看到我的面孔,便怒不可遏。也就是说,此时已无须再对他的动作加以阻挠了。从实验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就使一个条件作用的愤怒反应发生了。

关于这个实验,我们是在两个月中,每周实行两次。两个月过去后,我试着走进那个婴儿,想测试一下,在我离他多远时会引起他的愤怒。结果显示,我们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8~10英尺。一旦越过了这条红线,让他看见我的面孔,他就表现得十分愤怒。所以说,造成这样的行为其实一点都不困难,哪怕面对一个新生儿依然如此。当我的助手握住他是阻止了他扔掉小棍的行动,而那时婴儿看着的是我的面孔,所以他记住了我,把我当成了他条件反应的刺激物。

我们用了同样方法做实验,结果显示,不论用哪种物件都能引起他的愤怒。只要我们对他的行动进行干预阻止,并将那物件放在他面前就行了。由此我认为,暴躁脾气源于生活中无数的遭遇。这种被我们造成的狂躁暴怒使得婴儿只要待在实验室就会存在,就算我们对他的行动不再进行干预和阻挠也不会消失。

我们通过上述实验室里的情景描述,应该会想到在我们家庭内发生的一切,我们在照料孩子时,总会有或者经常显现得很不耐烦。所以,在给孩子洗澡时,往往会十分仓促、马虎,对着孩子的鼻子或者耳朵一顿乱抓;给婴儿补粉时也不管不顾地将他的两条小腿掰开,等等。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而导致他不仅对洗澡用具的厌恶,还包括对给他洗澡、穿衣服的人的厌恶。从而只要听到睡觉、穿衣这些话,就会引发他的愤怒情绪。

而引起孩子愤怒行为的人中,那些祖父们也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们迫切希望孩子与他们亲近,如果孩子不停止玩耍去亲近他,他就会走到孩子那里去将他的小手握住,或者搂住孩子的身体,而在做这些时也没有顾及孩子的挣扎,只是一味地搂着他,逗弄他。因此,用不了多少次,孩子再见到他时,就会远远躲开。而他仿佛成了受害者,甚至还对孩子和家长进行指责。其实,他不知道,当一个孩子在遭受那种尴尬的、难受的经历和体验后,自然不会再亲近他。或许这其中有很多还会被带入成人生活。所以很多人对于陌生人的第一反应,常常会出现“我不喜欢这个人”的状况,可能我们会觉得这是“本能”的一种排斥,但其实是人为造成的。

厌恶他人,讨厌与某人接触,一旦被强迫接触就会产生排斥、甚至狂躁情绪,这些都是条件作用所致。所以,行为主义者认为,愤怒是人为造成的,暴躁的脾气是在个体早年形成的,并一直影响到他的成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