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到反应替代研究的重要性之后,我们下面要关注的就是新的反应如何在生活中被建立的问题了。
虽然从生理结构的角度来说,神经联结在人出生时已经形成,所以婴儿期之后,不会再有新的通路在脑中生成,这些非习得反应对我们所讨论的在生活中对成人的影响也是可以被忽略的。但这些简单的、无条件的反应却能够在适当的刺激下整合起来,形成复杂精密的条件反应。数千种非习得的反应,诸如手指、手臂的动作、眼睛的动作、脚趾和腿的动作等,这些要素因为条件反射的缘故,使我们形成了有组织的、习得的反应,我们称之为“习惯”。
这些对刺激做出无条件的、扩散的反应,是如何形成一连串有节制的条件反应的呢?我们拿白鼠进食的实验来说明。研究之前,我们先准备让白鼠禁食一天,接着我们将食物放进一个铁丝笼里。白鼠想要进食,就需要打开铁笼上的小闩,但是它此前并未碰到过相关情况。按照常理来说,此时这个刺激应该会激发它各种先天的、非习得的反应,迫使它围着笼子转,咬咬铁丝,将鼻子探进笼子缝隙里去,用爪子抓抓铁丝笼,抬起头向笼子周围闻来闻去。这些反应中,已经包含有要打开铁丝笼所必需的些许反应,它们是:走向门口、抬头、用爪子拉闩子、爬进笼子进食。这个实验如果进行多次,白鼠在这些大量无条件的反应中,就会渐渐寻找到开启笼闩的办法,此后那些与开笼闩无关的反应就会很快消失。类似于为了解决问题而从无条件反应中确立起来的反应,在学术上称为新的或者条件化的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
内省主义者和行为心理学家在习惯养成的领域中进行过诸多研究,例如习惯养成的因素、习惯的正确性、习惯的持久性、习惯的重塑等问题,即便有诸多学者已经研究过习惯形成的问题,且掌握了大量的习惯数据资料,但却仍然没有人能够从实验性问题中发现习惯养成的公理。以至今天,还是会有很多人说习惯养成与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的关系尚未明晰。但在我看来,或许是我把这个问题过于简化的缘故,我看不出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晦涩不明的关系。当我们讨论习惯的时候,刺激往往是恒定不变的,所以,习惯的养成,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应的建立,如同我们在公路上对红绿灯的反应,又如我们早晨6︰30起来的反应,还有使用工具的反应。习惯作为对固有刺激既定的反应形式,就决定了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恒定性的,我们只是从非条件、非习得的反应中,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条件反应。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继续讨论“习惯养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