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量实验我们发现,直至目前,“重建条件反射”或“无条件反射”对于消除恐惧反应,都是最有成效的方法。应该承认,对于“重建条件反射”这个词语来说,在运用它来解释这种现象时,结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它除了被自然科学爱好者们在不同形式下使用外,“无条件反射”似乎只是另一种可用的词语。
对于运用无条件反射的方法来消除恐惧反应,我们也做过尝试,下面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这个案例,主要是因为它说明了人们在这一研究中可能碰到的不同困难,以及这一方法的使用。
被实验者叫彼得,3岁。彼得是一个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孩子,对于日常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力,只是他非常害怕白鼠、兔子、毛皮大衣、青蛙、羊毛、棉花、鱼以及机械玩具。从以上恐惧状态的描述中,我们可能会想到之前说过的小阿尔伯特,大家应该还记得,对于上面提到的动物和物体,阿尔伯特也表现出了恐惧反应。不过在这里,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彼得和阿尔伯特的恐惧反应,并不是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下产生的。彼得的恐惧“滋生于家中”,而阿尔伯特的恐惧产生于实验室。而且,彼得的恐惧更为显著,我们不妨看一下:
我们的实验员将彼得带进游戏房,然后将他放到一张有玩具的小床上,没多久,彼得就全神贯注地玩起了玩具。忽然,床的旁边出现了一只小白鼠(实验者躲在屏幕后面)。彼得在看到小白鼠的一刹那,立刻尖叫起来,仰躺在床上,表现出恐惧之态。刺激消失后,实验员将彼得抱起来,并把他放在椅子上让他坐好。芭芭拉也在游戏房中,她虽然是个小女孩儿,但对小白鼠一点都不害怕,她还把小白鼠抓在手中。彼得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芭芭拉和小白鼠。这时,实验员把彼得的一个珠串放到了床上。小白鼠看到珠串后,就用它的爪子去触碰那根珠串上的绳子。每当它这样的时候,彼得都会用抱怨的语气叫道:“我的珠子。”芭芭拉也会去摸那个珠串,但对于芭芭拉的触摸,彼得没有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实验员让彼得从椅子上下来,他没有答应,他的恐惧还在。过了25分钟之后,他的情绪才好一些,准备去玩。
第二天,实验员记录下彼得对下述环境和物体的反应:
(1)第二天,当实验员把他带进游戏房后,他没有任何抗议地拿起玩具,进入小床。
(2)实验员把一只白球扔进房间,他看到滚进来的白球后,把它捡起来拿在手上。
(3)实验员趁他不注意,将毛皮小地毯挂在床边,彼得看到地毯后开始哭叫,直到地毯被拿走。
(4)实验员又悄悄地将毛皮大衣挂在床边,他看到后哭闹起来。当实验员把它拿走后,彼得才停止哭泣。
(5)实验员又拿来了棉花,彼得看到后哭闹起来,并一直向后退。
(6)看到有羽毛的帽子后,彼得大哭起来。
(7)实验员把一只白色粗布玩具熊拿到他面前,他既没有表现出积极反应,也没有表现出消极反应。
(8)实验员拿来一个木制的玩具娃娃,他看到后也没有表现出积极或消极反应。
对彼得的这些恐惧进行消除训练,是在我们之前讨论社会因素时才开始的,而且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正当我们打算继续对他进行消除训练时,彼得患了猩红热,住进了医院,而且一住就是差不多2个月。所以,在这段时间,我们对他的训练不得不暂停。出院那天,护士陪着他刚刚进入一辆出租车时,车后面跟着一条大狗,他和护士都很害怕。由于大病初愈,彼得坐在出租车里,显得毫无精气神。
彼得出院休息了几天之后,再次被带进实验室,与动物一起实验。对于那些动物,他表现得十分恐惧,可以说他用了很夸张的形式,将他对动物的恐惧表现出来。后来,我们决定采用直接的无条件反射这种方式对他进行训练。我们的方法是这样的:不控制彼得的用餐,不过在午餐时,肯定会让他有饼干和牛奶吃。我们把他安排在一间约40平方米的房间里吃午餐,让他坐在小餐桌的高椅子上。训练的第一天,他正在吃午餐时,我们的实验员把一只装有兔子的网状笼子拿进房间,放在离彼得足够远的地方,不至于打扰他吃午餐。效果很明显,彼得没有被这只兔子干扰到,照样吃午餐。第二天,我们把兔子放到离他越来越近的地方,直到刚好能够打扰到他时为止——应该说,那样的位置已经很明显了。第三天以及之后的几天,我们继续之前的程序,直到兔子可以放在桌子上,甚至后来将其放到了彼得的膝盖上。接着彼得对兔子从容忍变成了积极的反应,他不仅不再像不久以前那样害怕兔子,而且还能够在用餐时,一手吃饭,一手与兔子玩耍。从这一现象可以证明,他的内脏和他的手一起重新得到了训练。
可以说,之前彼得对兔子的恐惧反应十分强烈和夸张,我们在消除了他对兔子的恐惧反应后,便想看看他在面对其他毛绒动物和物体时,会有怎样的反应。结果是,在见到棉花、毛皮大衣和羽毛时,他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恐惧反应。他用手去摸它们,然后转向别的东西,甚至将地上一块毛茸茸的地毯捡起来,送到实验者的跟前让他看。
在对待小白鼠上,虽然还没有唤起他的积极反应,但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至少已经达到了容忍的阶段。他会将装有白鼠、青蛙的锡制箱子拎起来,拿着它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在这个实验之后,我们又把他放在了一个新的动物的情境中接受测验。实验者拿来一只彼得从来没见过的老鼠,和一些纠缠在一起的蚯蚓给他。最初,他在看到这两种东西时,表现得有点消极,可是一会儿工夫,他就对蚯蚓有了积极反应,不再因为老鼠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彼得的恐惧反应是“家里滋生的”,这里我们所做的研究也是针对这样的对象。对于孩子们最初产生条件反射的情境,可以说我们一无所知。如果对于这些信息我们是了解的,知道使他形成最初的恐惧性条件反射的东西,那么所有这些“迁移的”反应将会马上消失。
除此之外,除非我们有更多的经验,建立最初的恐惧反应,并能注意迁移,然后对其反应进行无条件反射,否则,在这个领域是无法展开研究的。我们认为,在初级的条件反应(一级条件反射)、次级的条件反应(二级条件反射)以及不同的迁移反应之间,很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倘若果然如我们猜测的那样,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类似于彼得这样的儿童所呈现出的广泛而不同的情况,我们指定任何一个儿童,他都可以被条件化。
不论怎样,我们对于恐惧反应的实验,都已经证明了我们可以借助一种方法,将恐惧反应消除掉。如果的确如我们期望和已经看到的这样,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消除恐惧反应,那么我想,对于与愤怒、爱相连的情感组织的其他方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它来控制呢?对此,我确信是可以做到的。
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这个实验还存在很多瑕疵。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拿出更加完善的实验报告,确实不能令人很满意,而且无条件反射研究也缺乏进一步的事实。所以,想要得到更好的结果,还需要在各方面条件的允许下,做更加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