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非习得性反应

时间:2023-11-25 13:19:03

在新生儿中,通过刺激会引出三种不同形式的情绪反应,我们将这些反应称为“惧”、“怒”、“爱”,只是在使用它们时,要消除其原来的内涵。对于我们所说的这几类反应,我们会将其同呼吸、心跳、抓握等一些非习得的反应一样来对待。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

惧:我们在对婴儿所做的试验中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对于巨大的声响会有很明显的反应,比如用一把锤子去用力敲打钢条所发出的响声,便会引发婴儿一系列的反应——惊起、惊跳、呼吸停顿,接下来婴儿会呼吸加速,并同时出现血管运动变化,婴儿会抿起嘴唇,握拳,眼睛突然闭上或睁开。这种现象在那些没有大脑半球的婴儿身上,会体现得更为明显。随着婴儿出生时间的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反应也各有不同,会分别出现哭叫、摔倒、爬行、走开、逃跑等现象。不过,并不是什么声响都能唤起婴儿的反应,像那些非常低的声音或颤音就做不到。这也不是说高音就一定可以引起婴儿的反应,具有非常高的音调的高尔顿口哨,同样无法刺激到婴儿,唤起他们的反应。为了验证我们的观点,我们对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做了实验。当他们处于半睡眠的状态下时,我们在他们的耳边揉搓报纸,或者用嘴唇发出各种高音,来反复唤起他们的反应。通过大量实验我们发现,在唤起婴儿反应的声响中,纯音是很难奏效的。因此可以说,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必须对声音刺激的性质还有反应的各个部分进行大量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加完整的刺激,也就是反应的整个过程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有趣的非习得性反应

另外,婴儿在身体还没有得到补偿支持时(没有准备和预料),也会唤起相同的恐惧反应。我们在生活中其实是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的,比如新生儿睡着时,如果他从床上掉落下来,或者裹着他身子的毯子,被人猛然用力抽拽,并拉着他一起移动时,就会引发婴儿的恐惧反应。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对于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如果相同的刺激,比如巨响或者失去支持这种刺激频繁发生的话,其恐惧反应只能被唤起一次。如果想用同样的刺激再次唤起这类新生儿恐惧反应的话,就需要间隔一段时间。

其实,对于成年人和高级灵长类动物来说,当个体失去支持并且在没有调整过来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比如,很多马就害怕过桥。我们人也一样,如果在过河时,桥身只是由一条窄窄的木板搭成,而桥下面的河水深不见底,这时我们就会十分紧张,我们的身体肌肉会被调动起来。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孩子第一次下水时,一定会非常恐惧,因为水的浮力会让他失去平衡,尽管水的温度并不低,但他也一样会呼吸加速、哭叫着双手乱抓。

怒:身体运动受阻,会引发怒的反应。日常生活中,成人在看管孩子时,由于会经常不经意地限制儿童的身体运动,导致孩子的情绪变得烦躁、发怒,其表现往往是大哭大叫,或者朝着大人运动的反方向去努力。而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在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就已表现出来,而且在10~15天的婴儿身上体现得更明显。当我们轻轻捧起婴儿的头,强迫他们分开手臂,或者将他们的双腿紧紧抓住时,就会引发他们怒的反应——整个身体僵硬,屏住呼吸,不停地舞动四肢。虽然他们可能不会马上大哭大叫,但会将嘴巴张到最大,呼吸停顿,直到脸色发青。在保证不伤害婴儿的情况下,只要稍微给他一点压力,直到他的小脸发青时,实验便可以停止。比如,我们将实验中的孩子的手臂用一根细绳拉起来,并在细绳的另一端系上一个重量很轻的铅球,就是不到一盎司的小铅球。这时,由于手臂运动的持续受阻(即便分量很轻,但对于婴儿来说也会使运动受到阻碍的),婴儿就会做出怒的反应,也就是上面描述的一系列的反应。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当人们给婴儿穿衣服时,如果缺乏耐性,对孩子粗手粗脚的,婴儿就会表现出一种怒的反应状态。

爱:我们在研究婴儿爱的情绪反应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各种苦难,但还是在实验中观察到,使得婴儿产生“爱的反应”的刺激,源于对其皮肤的抚摸、挠痒、轻轻地摇晃、轻拍等行为。而且我们还发现,通过刺激婴儿的嘴唇、乳头等性感带器官,更容易唤起“爱的反应”。这种“爱”的反应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善良的”“和蔼的”“亲密的”等。事实上,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两性之间的爱也源于此,那些能够引起最初爱的动作的人,对于婴儿情绪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当一个母亲怀抱着自己幼小的孩子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去抚摸他,在喂奶时或者在促进孩子进入睡眠状态时,会轻轻拍着孩子的躯体某部位,而这些动作都会引起儿童的爱的情绪。婴儿的这种反应取决于他所处的状态,当婴儿正哭闹时,他会突然停止,然后露出笑容,并发出笑声。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婴儿稍大一些时,如果被挠痒,他就会剧烈地扭动身躯,四肢乱舞,而且发出“咯咯”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