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牛顿在他的《力学基本原理》(Principia )一给出了第一条引力的宇宙法则。到19世纪中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通过简洁的电磁学理论将一系列电和磁现象联系在了一起。在1900年的英国协会会议上,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mson)和罗德·凯尔文(Lord Kelvin)甚至宣称“物理之国土已无未开垦之地”。但仅仅5年之后,爱因斯坦就提出了相对论。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艾伯特·迈克逊的实验曾帮助爱因斯坦发现科学悖论并形成新的世界观,但他本人却仍然坚持“宏伟的物理学底层原理早已经被牢固地建立起来了,之后的物理学发现只是在做一些细枝末节的补充而已”(1) 。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的想象力总是那样有限。随着相对论、核原子的发现以及量子力学的提出,人们才知道罗德·凯尔文和迈克逊曾经的言论是多么幼稚可笑。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力学理论中,对于大物体的行为描述可谓举世无双,范围大到整个星系小至掉落的苹果,甚至到光束。其中前者更偏向直接实验;而后者中的光却不容易直观感知。但人们发现,在原子尺度上却需要使用量子力学,它似乎展示了一个无法确定的魔幻世界。这个发现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另一个重大基础,虽然直观上它难以被理解。如果我们要尝试理解虚空,就必须先了解深奥的量子力学。实际上,量子力学似乎暗示了亚里士多德可能是正确的:真空绝对不是空的,其中充满了激烈的活动。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量子的概念,并理解其和牛顿&爱因斯坦理论之间的联系。
和原子比起来,人类可算庞然大物。我们的感官非常发达,足以感知到周围的宏观世界。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他们的眼睛足够发达,能够感觉到光谱;他们需要时刻注意潜在的捕食猛兽,但是不用关心射电星或者原子什么的。要看到原子,需要特制的显微镜。而显微镜的出现不过百余年的时间,通过它人们发现的很多现象完全违背了已知的物理定律。例如,台球会按照固定的线路发生撞击,但是原子束的散射角度却有不同,不同区域强弱不同,就像水波穿过通道后发生衍射产生的峰和谷。在孩提时期,我们感觉到的都是宏观世界,由此建立起的直觉思维都是宏观的。之后我们对事物规律的预期都基于这种宏观直觉;而与波相似的原子却不符合这种常规情况。
在17世纪,人类对原子还一无所知。当时牛顿总结出了宏观体力学定律,之后被爱因斯坦提炼并形成了我们迄今公认的自然观。然而,这个自然观是非常粗略的。对于含有大量微小粒子的物体,可以用牛顿&爱因斯坦理论进行解释,但是这种解释非常肤浅。单个粒子服从一些更基本的准则,这些准则通常非常奇怪。比如,奇怪的是,单独原子的精确位置和运动状态是无法确定的。如果单独原子本身具有意识,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它们也会发展出自己的直觉思维;它们会知道自己有直觉,而且也觉得自然而然。然而,自身意识包含有大量的原子。当大量的原子排列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性排列,导致组成的聚合物具有一些单独原子或小数目原子所不具有的性质。人类的意识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其他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金属的磁性、超导体的性质等,当原子聚集成宏观物体时才具有这些性质,单独的原子就没有这些性质。即使相同的原子或分子,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状态,比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分子的固态、液态、气态3种不同的相(到第8章,在讨论相变和特有真空时,我们会把这个理论进行拓展)。在这种情形下,从潜在的基本表现中,人们发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物理定律。(2)
在很多量子的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基本方程式,或者知道方程式但是发现完全不可解,但是仍然可以预言很多科学现象。这是因为不仅仅原子和分子遵从组织性,独立原子层面的物理定律也可以推广到新的复杂系统组织中去。独立原子层面的基本引导方程是已知的,但是我们只能在几个简单的条件中解出来,对于固态和液态一筹莫展。但是这并不妨碍工程师们设计建造钢架结构或者液压系统。电荷法则是热力学和化学的基础;然后引出了刚性定律,并最终成为工程准则。也许没有基本准则来解释物质的液态是如何产生的,但不妨碍我们知道很多液体的一般性质。液体中不同点的压力相同,这一点不同于引力效应;根据这个原理,人们设计出了水银气压表和各种液压装置。这是液态组织的性质,与原子层面的基本原则完全不相干。这直接导致了伽利略和托里拆利在液体和真空方面的发现,和开头描述的一样。
正是这些层次分明的结构和定律,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个世界;外层依赖于内层,但是又具有自己的特性,经常可以独立对待。所以,工程师们在建造桥梁时,只需要考虑压力和拉力,而不用考虑更基础的原子物理。
一直以来,所有工程和技术的基础都是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受力改变运动状态;对于相同的力,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加速度的方向和受力方向相同。在300年的漫长岁月中,这个定律一直适用得很好,但当物体接近光速时它就不适用了,这时候就得借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而在原子尺度上,也需要用量子力学替代牛顿力学。
当前的物理实验基本都是在大体积物质层面上,对于内部原子理解相对较少,但是各种现象暗示内部的原子结构时刻在进行着剧烈的运动。我们能看见植物不断长高,并不会看见碳和氧从空气进入植物中并最终变成叶子;面包中的粮食会神奇地形成人体,因为分子被重组了。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原子在发号施令,而我们这些笨重的宏观体只能看见大型的最终产物。牛顿力学也只能对那些大型物质的行为适用。
牛顿之后经过两百年,人类才发展出足够的实验技术,开始认识原子结构。从20世纪初开始,各种原子粒子层面上的奇怪实验现象不断出现,似乎不符合牛顿力学,比如早先我们提到的原子具有波动性。
这个谜团的最终结果是,“这是科学史上一个经典的案例,即理论必须遵从实验,别无其他。”(3) 在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定律被发现了,这是一种作用于微小物质的力学机制。量子力学出现以后,就可以预言很多精度达到十亿分之一的事件了。但是它也引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悖论,江湖术士会利用它来骗人说: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平行宇宙,在那里猫王仍然健在,而且可以通过心灵感应进行交流。
这种悖论有很多,一直困扰着我们,其中一个悖论是:移除物质、场等所有事物之后,可以形成一个虚空,但是随之产生的大尺度的空旷本身也是一个集体效应。从原子尺度看,虚空内部充满了剧烈的运动、能量以及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