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哈欠会传染?

时间:2024-06-28 15:17:06

大约有50%的人易被哈欠传染,他们得知别人打哈欠后,也会忍不住打哈欠。“得知”并不意味着得亲眼见到,而是仅仅听到、听人谈到甚或读到,都可能引起哈欠连连。如果你是位传染性哈欠的受害者,便晓得:你哪是想打哈欠,忍不住呀。那么,人们为何要“共享此举”呢?其关键何在?

马里兰大学的罗伯特·普罗文斯(Robert Provine)是世界最杰出的哈欠研究员,创立了一套基本的研究体系。据其研究,一个标准哈欠时长6秒,起自一深吸,继之一大呼,嘴咧至极限,眼挤成一线。一个哈欠含一系列重复性动作:眼闭、口张、气进、气出、身心放松。一旦开始了此程序,很难半途而废,如强停硬止,则会颇感不适。若哈欠时捏紧鼻孔,其感觉会分外古怪;或试图咬紧牙关,也不是绝无可能,但会异常艰难。这倒奇怪了,要说打哈欠是为了促进空气进出,那咬牙本应无碍其流畅程度;相反,你尽量深吸大呼,仍难打个哈欠。完成一个哈欠需要一整套的面部运动来配合。

为何哈欠会传染?

一张哈欠连天的脸到底哪些部位最具传染性呢?挺奇怪,竟然不是嘴巴。一张打哈欠的嘴难以引起响应,而且还容易搞混——那嘴是在哈欠还是在咆哮呢?要是捂着嘴只看脸的其他部分,一个哈欠又与性高潮何其相像。两者颇具动态发展一致性:积累能量绷成一最欢愉的表情包,随后松弛肌肉回归常态。也许在大脑的神经调节机制中,两者从根本上共享着类似的原始神经系统,其渊源可追溯至百万年前。人能否一边性高潮,一边打哈欠?这尚无定论,也许不太现实,毕竟一套面部肌肉何以一时两用?

除了探究哈欠的机理,普罗文斯更对常见看法提出了质疑,他不认为打哈欠是由于缺氧或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过多。据他的研究,减少氧气或增加二氧化碳并不一定能增加打哈欠的频率。比如,在某日傍晚,拥挤的报告厅里哈欠成灾,相对于室内空气的影响,恐怕报告本身的关系也更大。对此,普罗文斯做过测试,他让实验组学生看屏幕上的静止图片,而让对照组的学生观看录像,结果实验组的学生打哈欠要多得多。显然,无聊和疲倦增加了哈欠的发生频率。

这种说法不难解释下午报告厅的情景。但难点在于,无聊自有千形百种,何以殊途同归尽以哈欠示天下。感到烦躁?何不去冰箱里找些安慰?何苦咧开嘴又闭上,这与无聊有何明显关联?

知乎。.....中国与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们一起开发图像分析软件,通过遮阳板上的摄像头监视司机的疲劳程度。打哈欠是疲劳的重要信号,但在多变的光照条件下跟踪司机动来动去的脸并不容易。该系统在识别哈欠时会忽略嘴部的动作,目前配备的装置有:一个面部识别器、一个鼻子识别器、一个鼻子跟踪仪(匹配鼻子的移动)、一个哈欠识别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科学家也在研制类似的仪器,所关注的同样不包括司机的嘴。想到很多人打哈欠时会捂住嘴,科学家的选择显得颇为明智。

另有理论讲打哈欠是为了冷却头脑,天热时这也许有用,也确有证据提到气温高则哈欠多。另外,脑子开足马力急转时,据说也需要这般降温。有人在大白鼠的脑子里植放了微型温度计,在它们打哈欠前录得了快速升温,不过实验的效果存有争议,因为老鼠打哈欠时还伸了懒腰,是否伸腰催升了体温成了难以说清的谜。同样弄不清的还有:降温的效果能否持续哪怕半秒钟?

如此一来,哈欠传染的原因恐怕还得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寻找了。某些心理解释把哈欠的传染性穷追到早期的类人猿,据云:哈欠乃于猿群间传递信号,或提高警惕,或步调一致,或夜宿露营,总之,哈欠此起彼伏便在群里引起了共鸣。此诡异说法殊难证明,不过也非全无线索。比如,幼儿通常不为哈欠所动,直待四五岁后打开了心智,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后方才会被感染。由于哈欠与生俱来,人在娘胎里就会,因而没准儿有两套不同机制在起作用,一套标配版,一套升级版。

对于人类这种社会型生物而言,获得心智是关键性成长。某些自闭症儿童获得心智较迟,影响了社交能力的发育,他们不易被哈欠传染。另一些人也不易被感染,他们的精神虽未完全错乱,却有某些精神病特质,比如:自私、操控、冲动、冷酷、独断,总之是缺乏同情。一个人显示出越多的精神错乱特质,便越不易为他人的哈欠所影响。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更易被哈欠传染。此论一出立即被“同情”说招之帐下成为其注脚。

为何哈欠会传染?

为何哈欠会传染?

还有一种对哈欠何以传染的解释很特别,采取原生态方式,观察哈欠在动物中的情况。黑猩猩常会响应同伴的哈欠,但只对同类来电,对人类则无感。“权贵”狒狒不断地打哈欠,对能炫耀其巨大的獠牙洋洋得意;“卑贱”狒狒们则小心翼翼,断不敢以哈欠回应,否则没准会丢了小命。此现象曾一度被用来解释为何人打哈欠时会捂嘴——免得威胁到别人。可问题是,即使你捂了嘴,在挑衅者看来你依旧在冲他打哈欠。

2008年的一项实验曾搅起许多兴奋,该研究声称在看到人或狗打哈欠时,狗也会跟着打,而且被感染的概率比人还大。想想看,狗们利用同情的力量集万千宠爱于己身,同情说在此获得了一次巨大成功。可惜,其他的实验没能证实上述发现。所以,对于狗响应哈欠的可能性,我们姑且存疑待考。

知乎。.....虎皮鹦鹉打哈欠,是否具传染性尚属未知。它们对哈欠不会迅速响应,通常要间隔几分钟。当它们隔着层玻璃相对而栖时,一个个哈欠迟早会连成一片。但如果彼此不能相见,结果则有很大的区别:哈欠不再有任何时间上的关联性。鸟类远比我们认为的聪明,不过一只具备通感能力的鹦鹉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现在,能传染哈欠的动物名单在人、猩猩、狗、大白鼠之后,又增加了新的成员。

从打哈欠时的人脑成像图来看,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是:镜像神经元不活跃。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负责监测他人行为并加以模仿,它们的静默说明了触发哈欠的信号应来自大脑更深层的某处,这可能意味着:第一,其或多或少是自发行为;第二,其起因可追溯到远古祖先。它是某种深层次的原始行为。

而不为所动地强忍哈欠则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在受感而打哈欠时,前额叶皮质细胞处于活跃中,而在自发打哈欠时,它们却处于静默状态。前额叶皮质涉及与思考、共情有关的行动,两种哈欠在此方面的差别说明它们受不同的神经回路调控。哈欠一打,疲惫尽扫。不仅如此,此生理功能还能赋予传递信息的新用途,人类的进化历程何其壮观。

历史迷雾

牛顿真的被苹果砸了一下而发现万有引力的吗?

提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机缘,史上最著名的科学故事如是描绘:静坐花园里,冥思果树前,苹果坠头上,灵感生心间。

为何哈欠会传染?

果真如此?可惜,牛顿自己对此一直三缄其口,从不提及当时的光景(他那时只有二十几岁)。直到84岁临死前,他与老友威廉·斯蒂克利(William Stukeley)坐在另一个花园里,他解释了如何从一个苹果的下落想到引力问题,他当时很奇怪,苹果为什么总是直着落下?如果仅是斯蒂克利的孤证,此事未必得以流传,但还有另外3个作家宣称,牛顿跟他们讲过同样的故事。不过,几个版本的故事彼此稍有出入,比如有一人讲到了花园,但没提苹果。

科学八卦!苹果下坠时牛顿极可能正坐于树下,苹果触发了牛顿的思绪,却并未落到他的头上。苹果砸头似乎纯系杜撰,却为故事平添了不少滋味。

为何哈欠会传染?

引力的概念于今是常识,但在牛顿时代却非如此。17世纪60年代,由于黑死病的威胁,牛顿自剑桥大学返乡。其时,他在竭力思考引力问题,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引力极其神秘。关于物体的移动方式,当时的解释模糊而带有神秘色彩,如有种说法认为,诸物皆有未可见之绳牵引,其物愈重,引绳愈多。也有理论认为,一些东西受制于重力往下坠,另一些(如烟雾)则受制于“轻力”向上升。

牛顿一直在思考引力与运动的重要问题,看到苹果下落而引起深思似也合乎情理。但可贵之处不在触景生智,而在于他展开思路的方式。牛顿曾对斯蒂克利讲到:想到地球牵引苹果,那么苹果岂非也在牵引地球?下落的苹果还令他联想到月亮运动,他断定两者被相同的力量支配。于是,月亮同样落向地球。之所以永不相撞,乃因其速度使其沿轨道绕着地球无休止地转动。借助复杂的数学计算,他将此思想拓展到整个宏观的宇宙,成为其巨作《原理》的基础,在这部1687年的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

综合一下牛顿当时的情况,印象会更加深刻:苹果事件发生时,牛顿大概二十三四岁,他在思考引力问题,在忙于发明微积分,在研究光的特性(确定了阳光是由多色光混合而成)。他真可谓殚思竭虑了。

不是所有牛顿问题专家都喜爱苹果的故事。一位曾写道,想到万有引力定律竟由一只苹果引发,令他倍感“庸俗”。其实,苹果也只是抛砖引玉,直到20年后,牛顿关于引力的复杂思想才全部出版。设问:寻常之物何能一变而预兆天机?盖因灵感有赖伟大的头脑,而那苹果碰到了最伟大的一个。

科学事实!牛顿的苹果树长在英格兰的伍尔索普庄园,其历史多姿多彩。它是牛顿居住时花园里唯一的苹果树,在落下那个著名苹果之后150年,一场风暴吹倒了它。好在,它已然子嗣满堂。从它和它后代的身上,人们无数次地割下树枝,嫁接到世界各地的苹果树上。在加拿大,有好几株牛顿果树的后代,其中最长者种植在多伦多约克大学内。

不过仍有一个未解之谜,基因分析表明:世界全部“牛顿之树”,竟有两个祖先。或许,一些被自豪的主人吹嘘为“伟大科学时刻遗迹”的苹果树,不过是些最为平常的果树。牛顿之树的确能结果,但所结的是一种名为“肯特郡之花(Flower of Kent)”的烹调用苹果。这种苹果拿来烹调还行,生吃就算啦,因为质地发绵,味道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