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德国,凄凉、残破、满目疮痍。1945年七八月间,为解决战后欧洲的一系列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继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后的第三次会晤。
波茨坦会议首要解决的是战后德国的管理和赔偿问题。会议决定:将德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英、美、法、苏占领军总司令管辖;由四个盟国代表组成的管制委员会负责处理整个德国和奥地利问题;规定解除德国全部武装,摧毁一切军事工业和纳粹组织,惩办战犯,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上消灭过分集中现象,实现分散化;各国从占领区的资产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中取得赔偿。
波茨坦会议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定,主要有:(1)对波兰西部疆界问题达成协议;英、美同意与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由苏联背后支持的政权)建立外交关系。(2)就对日作战问题交换了意见,并根据事前与中国政府商定的方案,发表了《美英中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苏联后来加入)。公告规定:盟国对日作战,直到它停止抵抗为止;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其主权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所指定的其他岛屿范围之内;日本军队要完全解除武装,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久铲除;日本战犯交由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3)设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负责处理有关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及其他事务。
当年8月2日,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波茨坦会议公报和会议议定书。这些文件中有不少条款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反映了战后欧洲乃至世界力量对比的新变化:英国在衰落,美国成为西方世界首领,苏联确立了大国地位。波茨坦会议勾画出了战后欧洲的政治地图,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已见端倪。
波茨坦会议以表面上的团结收场,但仅仅半年以后,丘吉尔就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有名的“铁幕”演说(丘吉尔演说中提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落下,故称“铁幕”演说。所谓“铁幕”,是指将欧洲分为受两个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由此揭开了东西方关系新的一页——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