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可以减少失业率,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高的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是不能并存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石油危机”,都曾出现过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滞胀”。顾名思义,“滞”是指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它的全称是停滞性通货膨胀。
滞胀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政府出台了错误的经济政策,二是某些因素导致社会的供给不足。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而导致石油价格上涨,随之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社会的供给处于不足的状态,使得社会的生产水平下降,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另外,由于生产成本的高速上涨,许多厂家无法适应而破产,从而使失业率升高。由此可见,滞胀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市场的参与者都不希望发生这种现象,自然就会积极思考与应对,于是各流派的经济学都对滞胀予以高度的关注。经济学家都希望科学解释滞胀,并采取有效手段防止它带来的经济衰退。
另一方面,滞胀的出现是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由此引发了一场经济学革命,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在这一经济学理论中,高的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是不能并存的;而滞胀现象的出现对这一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由此促进了一系列经济学理论和观点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