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族”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指“不说希腊语的人”。在罗马帝国时代,此词成为罗马对周边落后民族,包括生活在多瑙河、莱茵河边境以外的日耳曼族以及一些东方民族的蔑称。然而,辉煌一时的罗马西部帝国后来正是灭于这些“蛮族”之手,这是为什么呢?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
首先,从帝国内部的情况看。罗马在扩张期间将大量的战俘和所占领地区的居民变为奴隶,或将之在奴隶市场上贩卖,或强迫他们从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劳动。奴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公元78年,罗马爆发了斯巴达克大起义;公元2世纪后,意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岛又先后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尤其是西西里岛的三次奴隶大起义,彻底震撼了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基础。罗马政府为镇压国内的起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军队规模的扩大,军费的增加,以及奴隶资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使奴隶阶级和其他下层民众受到更加严苛的剥削,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又导致新的起义。这种恶性循环,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根基。
其次,帝国的外部环境本潜藏危机,至后期危机爆发。罗马主要是通过战争和对外扩张发展起来的。自罗马帝国建立以来,与“蛮族”的战争就一直绵延不断。帝国强盛时期,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及罗马军队勇武顽强的战斗作风,令日耳曼人、高卢人、汪达尔人、哥特人、色雷斯人等先后臣服其下;但随着帝国内部矛盾的加剧,强悍的“蛮族”开始反攻。公元251年,哥特人在塞尔维亚击败罗马人,从此达西亚行省从罗马版图上永远消失;公元260年,罗马皇帝瓦列里安(253—260年在位)在与波斯人作战时失败被俘,成为波斯王室的随从;公元410年,哥特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兵临罗马城;公元439年,汪达尔人攻陷罗马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并以该地为首府建立汪达尔王国;公元455年,汪达尔人再次打败罗马军队,并劫掠罗马城。最终,在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雇佣军统帅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还有其他多种原因:公元4至5世纪时,降水量不足,罗马各行省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耕地逐渐沙漠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恶化,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税收负担日渐加重;连年战争和沉重的赋税造成社会动荡,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民心涣散,罗马优良的道德传统受到损伤,人们较前变得冷漠,缺少斗志和理想……这些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衰败,令其最终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