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当代世界第一大宗教,由许多不同的教派组成,其中大的派别有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16世纪初,西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出现了市民阶层,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解放生产力,摆脱封建势力的中心——罗马教廷的控制与剥削。首先,在德国爆发了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公开挑战教皇权威,明确提出其宗教改革的主张,主要内容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基督徒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就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应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世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这些主张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欲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政治要求。宗教改革运动很快席卷德意志各民族。15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施佩耶尔议会上,德意志诸侯和城市代表对天主教特权提出抗议,抗议者被称为protestant(基督教新教的英语Protestantism即由此而来)。之后,德国逐渐形成了以路德为首的教派,人称“路德宗”。因为较之天主教和东正教,它是一个比较新的派别,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新教”。
继德国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先后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这些运动共同的特点是: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认为基督教教义主要源于《圣经》;重视信徒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反对复杂的教阶制和组织形式,主张简化礼仪;对天主教的一些传统教义如炼狱、变体论等大多持否定态度,等等。宗教改革运动以瑞士和英国的影响最大:瑞士宗教改革领导人加尔文在16世纪30至40年代创立加尔文宗,他的改革主张比马丁·路德更为激进;英国则是自上而下进行了宗教改革,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英国国王为教会的最高首领,改革后的基督教称英国国教。
综上,基督教新教在发展中,形成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英国国教三大教派。后来,从天主教中又陆续分化出更多的派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的基督教信徒达20余亿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