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Ⅱ,1762—1796年在位)原为德意志一小公国的公主,后嫁给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后来的彼得三世),1762年通过政变成为沙皇。她在位34年,对内对外皆政绩显赫,推助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是俄国历史上可与彼得大帝齐名的君主。
在经济方面,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了一些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开明”政策。她努力发展工业,削弱传统行会的控制,鼓励各阶层人士开办工场;在其治内,俄国的手工工场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000多所,铁产量从1750年的3万吨增加到1800年的16万吨,政府的税收也有大幅增加。她强调发展农业生产,为此,俄国接纳了许多外国移民,将他们安置到南方新征服的土地上耕作;在土地政策方面,她取消了对于转让、买卖土地的限制,通过给贵族及宠臣赏赐土地和农奴,让贵族拥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权,为后来实行完全的土地私有制打下了基础。她还主张发展自由贸易,逐步放弃由国家控制的重商主义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市镇、发展交通。
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开明君主”自居,她与西欧的启蒙运动人士伏尔泰等人关系良好。1767年,她在召开立法委员会的会议时,表示要对国家制度进行全面改革。这个委员会的代表中包括除农奴外的社会各阶层,其中有农民及少数民族代表。她为这一会议精心拟定了《训谕》,里面大量引用了西欧启蒙思想家的言论,例如“公民的平等,在于他们应全体服从相同的法律”。有的学者认为,当时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想以开明专制的模式改造俄国。《训谕》在欧洲各国引起震动,法国甚至禁止它的传播。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爱好广泛,她对西方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有着广泛的兴趣,她本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就有12部之多。她鼓励发展文化和科学,保护艺术,在位期间为贵族子弟兴办学校,并主张他们读外国书、学外语、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
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并不喜欢农奴制,但为了赢得俄国贵族的支持,她推行迎合贵族利益的加强农奴制的政策,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她统治期间,俄国的农奴制发展到鼎盛。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的领土得到迅速扩张:在1768—1774年和1787—1792年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中,夺取了亚速海及黑海沿岸地区,兼并克里木汗国,并取得黑海至地中海的航行权;三次瓜分波兰,夺得第聂伯河以西白俄罗斯、立陶宛、西部乌克兰及克里米亚地区。这些军事行动大大拓展了俄国的版图。到18世纪末,俄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仍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辽阔的国土与强大的军力,使它实际上已跻身于欧洲列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