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40至50年代,欧洲笼罩在一片死亡阴影中,一场大瘟疫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估计,它造成全欧2000多万人的死亡,约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场瘟疫就是人们所说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
黑死病是一种鼠疫,由于染病患者的身上会出现许多血点,而后变成黑斑,并在短期内全身青紫地死去,故称“黑死病”。此病起源于亚洲,随着商业和军事活动一路传入欧洲,在1347—1351年间大规模爆发,把欧洲拖向了死亡陷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目睹当时的情形,在《十日谈》曾留下这样的记录文字:“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
那么,源于亚洲的黑死病为什么会肆虐欧洲,造成如此大的灾难呢?除了鼠疫本身的凶险外,当时西欧低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环境状况也是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迅速蔓延的原因。
14世纪前期,西欧气候恶劣,自然环境恶化,庄稼无法正常生长,农业严重歉收。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食物的长期匮乏使人们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缺乏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城市,卫生条件普遍较差,牲畜和人都住得很近,人们还习惯往路上、河道和沟渠中抛掷各种垃圾。无论是在伦敦、巴黎还是罗马,狭窄的街道到处是淤泥、垃圾和粪便,甚至还有猫、狗等尸体,这些污物无疑是病菌滋生的温床。那时城市内的布局也不合理,人口稠密,房屋密集,街道空间狭小,一旦有传染病菌侵入,很容易传布开来,危及整个区域居民的健康。
而且,那是一个医学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还是西方传统的放血法、催吐法等。可以想象,当黑死病降临时,医生束手无策,他们根本无法正确解释病因,无法实施有效的治疗,病人只能坐以待毙。此外,无知、偏见和落后还引致一些荒唐、野蛮的行为,比如,有人迁怒于犹太人,往他们身上贴“瘟疫携带者”的标签,甚至认为是他们往井里投毒而导致瘟疫流行,不少犹太人因此而遭到杀害。仇视“异端”的教会甚至组织猎杀女巫运动,女巫遭人歧视,被诬将灵魂卖给了恶魔,致使不少无辜者以女巫之罪被处死;人们还大肆捕杀被认为是女巫帮凶的猫,而猫的减少,反而使携带病毒的老鼠数量猛增,黑死病愈加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