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还维持了近千年的统治,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一度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是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标志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帝国的这座都城,并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从此,君士坦丁堡在地图上消失了。
那么,奥斯曼土耳其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又是怎样拿下这座千年古都的呢?
古代土耳其人原为西突厥的一支,游牧于中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13世纪初,受到蒙古西征的压力,开始向西迁移,进入小亚细亚的西北部,曾一度依附于罗姆苏丹国。1281年,该部比希尼亚小邦的王公奥斯曼(Osman,1259—1326)成为部落首领,他带领部落不断实行扩张,实力大增,在1299年正式脱离罗姆苏丹国的控制,自称“苏丹”(即君主)。这是土耳其人建国的开始。这个国家以其开国君主的名字命名,是为奥斯曼帝国。14世纪时,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此后气焰日盛,开始觊觎拜占庭帝国。
当时的拜占庭已处于没落期。至1451年,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上台时,拜占庭帝国实际上只保有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几块不大,又互不相连的土地。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经过长期的战前准备,亲率十多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但是,他们的进攻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君士坦丁堡是一个天然的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它大体呈三角形,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北临金角湾,东临博斯普鲁斯海峡,南临马尔马拉海,仅在西面和陆地相连。马尔马拉海水流湍急,停船困难;金角湾的入口处则有巨型铁链封锁,舰船无法进入;因此,土耳其人是从君士坦丁堡与陆地相连的一面发动进攻的,而这一面就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城墙。这座号称“天下第一要塞”的城墙全由方石垒筑而成,分有内墙、外墙和护城河三道防线,还建有碉楼。从拜占庭帝国建都之初,此城墙工程经过多次扩建、整修和加固,异常坚固。在其护卫下,君士坦丁堡固若金汤,因此,土耳其人久攻不下。
面对僵局,穆罕默德二世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他使出奇招,命令在加拉太地区(博斯普鲁斯海峡到金角湾之间距离最短的一段陆地)铺设船槽,并在槽底涂浇厚厚的牛羊油脂,然后凭借人力与畜力,在深夜秘密把约70艘战舰轻装牵引至加拉太地区的山丘上,再沿着船槽将战舰一艘艘地顺坡滑入金角湾内。谁都没有料到,原本行驶在海上的奥斯曼帝国的海军舰队居然通过陆地进入了海湾。此举令君士坦丁堡顿时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5月29日,君士坦丁堡终被土耳其人攻破,绵长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也就此灭亡。
1457年,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此后,帝国继续实行强势的武力扩张政策,在15世纪后半期到16世纪中期,已成为西亚到东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奥斯曼帝国的全盛期是到苏莱曼一世(SuleymanⅠ,1520—1566年在位)统治时期。对内,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改革军事、财政和行政管理制度;这一时期,帝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学者和诗人。对外,他加紧开疆拓土,其疆域东起波斯湾、西到匈牙利、北抵高加索、南达北非沿地中海一带,并辖红海、黑海、爱琴海及东部地中海,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向为世界列强所垂涎。17世纪中叶起,帝国国势转衰,欧洲各国竞相插足,加紧对这块“肥肉”的争夺,致使帝国内乱频仍外侮不断。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同奥地利作战告负,丢失了巴尔干地区的部分属土;此后,同俄国多次厮杀(即“俄土战争”)不利,被迫割让了欧洲的大片领土。至18世纪,帝国内部的民族独立运动日渐活跃,巴尔干诸国在各自背后的列强支持下纷纷宣告独立。19世纪时,巴尔干国家逐渐形成了旨在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政治同盟,以“欧洲火药桶”著称的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也由此酿成;后来,其北非的领土也分别被法、意、英占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战败后又丧失了其在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领土。至此,偌大的奥斯曼帝国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22年,由军事将领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ürk,1881—1938)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年的统治,翌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终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