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是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建的隔离设施,其原本的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
立于柏林勃兰登堡门前的艺术作品——《消失的柏林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德国被分为两半,成为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国家。柏林也相应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柏林是民主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首都,西柏林是联邦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的一部分。“冷战”时期,德国一度成为两大阵营争夺欧洲势力范围的角逐地,局势持续动荡。1958年11月,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宣称要以“外科手术”割掉西柏林这个毒瘤,要求美、英、法三国从西柏林撤军,由此爆发了为期三年的柏林危机。其间,双方剑拔弩张,尖锐对峙,东德民众开始大批涌入西柏林。为了制止公民外逃,东德政府决定封锁东、西柏林的边界,并于1961年8月沿边界线布下铁丝网和路障;后经多次修缮,建成了一道由钢筋水泥和充电铁丝网构成的隔离设施,这就是“柏林墙”。
柏林墙是“二战”后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它全长约154千米,墙高约4.2米,沿墙修建了253个瞭望塔、136个碉堡、108千米长的防阻汽车和坦克的壕沟。但是,“冷战”期间,这道被东德政府宣布为国界的隔离墙并没有堵住东柏林逃向西柏林的人流,在柏林墙修建后的28年里,约有18万人从这里越墙逃往西柏林,其中有239人在越境时被击毙。
1989年,受苏联政局剧变的影响,东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变动。当年10月,东德领导人昂纳克辞职。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开放柏林墙。1990年,这座历经28年风雨,横亘在柏林城中的阻隔围墙正式被拆除。柏林墙的拆除是德国统一的前奏。1990年8月31日,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