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西方原有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战后,协约国集团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逼迫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这一条约和随后签订的相关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由此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但正如列宁所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其潜在的各种矛盾终将激化,故该体系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一战”期间担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巴黎和会期间任法国军事顾问的福熙元帅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时也曾预言,此后“不是和平,是20年的休战”。
那么,《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不能维持长久的和平呢?
第一,构成凡尔赛体系的几个主要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对它们的惩罚是掠夺性的,因而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虽然最终被迫在条约上签字,但它并无忏悔之心,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随着国力的恢复与增长,德国必然会从要求修改条约到不履行条约,直至撕毁条约。实际上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预感到这种危险。他在1919年3月25日的《枫丹白露备忘录》中写道:“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将它的军队裁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数量,将它的海军降到五等国家的水平。这一切终归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和会刚结束,德国民众便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的蔓延,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党得以上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战胜国对战后领土问题的处理,实际上是以掠夺战败国、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前提的。因此,虽然当时为体现民族自决原则,在民族的基础上重新划定了一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但在另一些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却产生了诸多新的民族矛盾,成为此后大国为打破凡尔赛体系而挑起新的国际争端的根源。
第三,在建立凡尔赛体系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最初以消灭苏俄,继而以孤立苏俄为目的,把凡尔赛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同时,列强虽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所辖殖民地采取了“委任统治”的形式,但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冲击着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第四,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欧洲列强之间的种种矛盾。列强继续争夺霸权的斗争是削弱凡尔赛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上述原因,《凡尔赛和约》签署后仅20年,“二战”的烽火再次在世界燃起,而且比上一场战争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