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奴法典》,又称《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法典,向来被视为婆罗门教的经典。因为相传为“人类的始祖”摩奴所编,故名。学界认为,这部法典由婆罗门教的祭司根据古印度《吠陀经》与传统习惯编成,大约成于公元前200至公元200年之间。法典共12章,2684条,其内容驳杂,包括创世记的神话,婆罗门教徒的行为规范,民法、刑法、婚姻制度、继承法、赎罪法等条文,有关种姓的法律,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等等。
《摩奴法典》中对印度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有关种姓的法律。在法典的相关条文中,对各种姓的不同地位及关系规定谨严。法典明文确定高级种姓婆罗门的利益,宣称“由于地位优越和出生高贵,婆罗门的确有资格享有一切”。在刑事罪的量刑方面,四个种姓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比如:低级种姓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其用以伤人的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动手的要断手,动脚的要断脚;如首陀罗向婆罗门傲慢吐痰,国王可令人切去其双唇;首陀罗胆敢对婆罗门提意见,国王可派人将煮沸的油灌入其口内和耳中;而如果婆罗门辱骂了首陀罗,只需付12钵那的罚金即可了事;婆罗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处死,即使犯了死罪——他们可以用剃发来代替死刑。
《摩奴法典》中也谈及国王的权力。当时,印度的王权已经高度发展,国王不受任何约束,法典强调“君权神授”,王权得以进一步神化,达到至高无上之统治地位。
总之,《摩奴法典》涉及印度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礼仪、习俗、法律、政治、宗教、军事等都有细致的规定,它维系着印度社会的等级秩序,可以看作是古印度的百科全书。法典还折射了当时印度教的发展情况,为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