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后期,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均出现危机。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为摆脱财政危机,决定征收新税,于是召开已经停开了175年的“三级会议”。
当时的法国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全国居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占全国人口的2%,却拥有40%的土地,他们掌握政权和领地的统治权,还免征赋税。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占全国人口的98%,他们没有参政权,在赋税的重压下生活窘迫。当时三级会议与会的代表人数,分别是第一等级300人、第二等级300人、第三等级600人。会议在表决权问题上发生分歧,第三等级代表要求以一人一票制取代一等级一票制,遭到国王拒绝后,他们自行组成国民议会,并争取到第一等级部分代表的支持,提出制定新宪法、改革法国的旧制度、限制国王权力等要求。这引起国王的震怒和恐慌,他秘密向凡尔赛和巴黎周围调集军队,准备用武力解散三级会议。风声传出,举国哗然。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抗议集会和示威游行,随之,他们拿起武器,占领了大部分城区。7月13日,资产阶级在市政厅成立了新的市政府——常设委员会,组织起国民自卫军,准备武装起义。
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和国民自卫军手持武器,高呼“到巴士底狱去”的口号,像汹涌的潮水般向巴士底狱冲去。此举拉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那么,为什么巴黎民众要去攻占一座监狱呢?
巴士底狱位于巴黎市区的东部,建于14世纪70年代,本是防御外来侵略的军事城堡。它由8个高大的塔楼组成,塔楼之间由高24米、宽3米的城墙相连,四周环绕着一道宽26米、深8米的壕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来,它逐渐失去军事要塞的作用,成为一座囚禁重要政治犯的国家监狱,伏尔泰等著名的反封建人士都曾被关押于此。在法国民众心目中,这里是法国封建专制暴政的象征,人们厌恶它、仇视它。起义当天,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拆毁了这里的城墙,并在上面竖起了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这里埋葬了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后,革命之火在全国蔓延。8月,法国国民制宪会议通过法案,宣布废除什一税,以及包括领主裁判权、封建劳役、贵族免税权等在内的封建制度。制宪会议还通过了《人权宣言》。此后,在1791年,颁布了确立君主立宪制的《1791年宪法》,由此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以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为标志,法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后来,这一天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