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录。他们在神庙的墙壁上、雕像上、日常生活用品上,甚至在已故国王的棺木上,都留有各种象形文字。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后人面对如此珍贵的文化遗存却一筹莫展,因为埃及古文字已经失传,无人能解。
说起来,对于埃及古文字的失传,罗马征服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元前50年前后,罗马人开始征服埃及;到公元前30年,埃及被兼并,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在强势的罗马文化冲击下,埃及文明的光芒逐渐散失,古文字的遭遇可想而知。
公元639年,阿拉伯人入据埃及。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埃及迅速被“阿拉伯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金字塔、寺庙这些大的实体建筑,古埃及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象形文字繁琐难懂,也被置弃一旁,变成了死文字。此后,历史、考古学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破译这些已经死去的埃及古文字。幸运的是,在18世纪,人们发现了罗塞达石碑。
1799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远征军占领埃及。法军中一名年轻的军官在尼罗河口的罗塞达城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刻满象形文字的石板。这是一块桌面大小的黑色玄武石碑,高约114厘米、宽约72厘米、厚约27厘米,外形不规则,当时已被折断。经考证,这是一块用三种文字刻写的原始文献:第一段的14行文字是埃及象形文字,第二段的32行文字是埃及的通俗体文字,第三段则是人们可以读懂的古希腊文。这块石碑就是后来在考古学上有名的罗塞达石碑。
这块“无价之宝”被发现后,学者们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兴趣日渐浓厚。有人为了解读这些文字,不惜花费一生的时间和心血。在前人不断摸索研究的基础上,法国人吉恩·法兰塞司·商博良(1790—1832)终于成功解读了这种文字。1822年9月27日,他在“法国碑文与纯文学会议”上宣读了论文《就象形文字拼音问题致M·达西尔先生的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罗塞达石碑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埃及学家和语言学家,自幼聪明勤奋,16岁时就掌握拉丁语、希腊语,以及阿拉伯语、叙利亚语、迦勒底语、科普特语、波斯语等东方语言,19岁时已在法国一所大学任历史教授。他很早就开始研究古埃及文字,在得到罗塞达石碑的临摹本后,他将石碑上无法解读的古埃及文字与可以读懂的希腊文进行对照研究。因为这块石碑制作于公元前2世纪,当时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已征服埃及,希腊统治者要求其所属领地所有的重要文书都需要有希腊译文,石碑上的希腊文就成为商博良进入埃及象形文字世界的一把钥匙。经过整整20年的努力,他终于解读出其中14幅象形文字的图形。他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关于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的传统认识,证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仅表意,而且已发展到了字母文字的阶段;不仅是简单的图解,而且可以发音。
商博良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在后继者的努力下,人们终于完全掌握了古埃及语言文字。从此,一个真实的古代埃及展现在世人面前。
罗塞达石碑是拿破仑远征埃及的巨大收获,但因法军后来在与英军交战中落败,其在埃及所获的战利品都归英国所有,这块石碑也被运往英国,后来陈列在大不列颠博物馆里。
时至今日,埃及象形文字仍有一些未解的谜团。一般来说,文字的发展要经过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等几个阶段,那么,为何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以字母文字这样一种成熟的形态出现呢?它的产生是受到其他古文明的影响,还是在我们已知的古埃及之前,就已存在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更古老的埃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