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是一个后起字,最早的时候并没有“鼻”这个字,那么当时用什么来表示“鼻子”呢?原来最初造出来指代鼻子的是“自”这个字。《说文解字》:“自,鼻也,像鼻形。”“自”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只鼻子的形状。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今义从也、己也、自然也皆引伸之义。”
也就是说,当“自”引申为自从、自己、自然这些义项之后,为了加以区别,战国时期的人又在“自”的下面添加了一个声符“畀”来表示鼻子。“畀(bì)”是给予、付与的意思。“自”和“畀”合在一起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于是用来指称鼻子。这就是《说文解字》的释义:“鼻,引气自畀也。从自畀。”
“自”和“鼻”的变迁,清末学者俞樾辨析得非常清楚:“口、耳、目,皆象形字,何以鼻独为形声字?盖古文止作自,或作白,皆象形,与口、耳、目字一例……乃因经传自字,或训由也,或训始也,而无作鼻字用者,遂不敢质言为鼻之古文,于是相沿至今,声义俱别,不可复合矣。”
俞樾的意思是说:其实“鼻”这个字跟口、耳、目等指称五官的字一样,都是象形字,即最初所造的“自”;只是因为经传中所使用的“自”字都是由、始的义项,人们才不敢把“自”当作“鼻”的初文。不过甲骨中有“疾自”的卜辞,指的就是鼻子有病,俞樾没有见过甲骨文,才有这样的推测。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认同俞樾的观点,并且进一步解释说:“鼻在五官百体最为准直,故古人亦称鼻为准头。”相应地,高高的鼻梁就称作“隆准”,比如《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
从此之后,“自”和“鼻”就开始分道扬镳,各有各的分工。
《说文解字》在解释“皇”这个字的时候写道:“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按照许慎的说法,“鼻子”的古义是指始生子、第一个孩子。其实,这并不是“鼻子”最早的古义,西汉学者扬雄在《方言》中有这样的记载:“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祖,居也。”也就是说,“鼻”这个字最早的时候专用于称呼始生的头一胎野兽,后来才引申用于始生子。
不过,即使在“自”和“鼻”的义项分道扬镳之后,人们也仍然没有忘记“自”的本义。清代学者王筠在《文字蒙求》中写道:“今人言我,自指其鼻,盖古意也。”当人们说到自己的时候,总是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最早时候的“自己”是用鼻子来指代的。
“鼻”和“祖”都是“始”的意思,而“鼻”又是始生子,因此,顺理成章地,先祖、最早的祖师或创始人就称为“鼻祖”。明人张自烈在《正字通》一的解释则更为有趣:“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
“鼻祖”这个称谓,至迟汉代时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在《反离骚》这篇赋中,扬雄叙述自己的家世时吟咏道:“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蝉嫣”是连续不断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周氏有族亲,始祖在汾水之滨。
这就是“鼻祖”一词为何跟鼻子有关系的来龙去脉。
《月宫殿》(『月宮殿』),喜多川歌麿绘,约1780年。
这是一幅双联画,明显取材自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不过画中将海上仙山改成了月宫,将派道士前往改成亲自相寻。
多才多艺的唐玄宗精通各种乐器,亲自为杨贵妃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常指导伶人在禁院梨园中歌舞,“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后遂称戏班为“梨园”,唐玄宗也被奉为“梨园鼻祖”(因为唐玄宗常常上台扮演丑角,所以在梨园中,戏班通常以丑角为班主)。但此时已是安史之乱以后,“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画面上的明皇神情憔悴,他只是一个苦苦思念恋人的落寞老人。